很多人擦屁股时发现厕纸带血,第一反应是痔疮犯了,但其实这可能是肠道在拉响“红色警报”——比如溃疡性结肠炎这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就会有这种表现。接下来我们说说它的特点和应对方法。
我们的肠道黏膜像一层“保护墙”,由多层细胞严密组成。如果免疫系统异常激活“闹脾气”,就会引发持续炎症,导致黏膜层出现淋巴细胞聚集、腺体破坏甚至溃疡——这和痔疮出血的原因完全不一样:痔疮是肛门附近血管破裂,而溃疡性结肠炎是肠道黏膜本身发炎溃烂,所以排便时受损黏膜和粪便摩擦会出血,还常带着黏液和脓血。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联手”的结果:免疫系统紊乱会引发过度炎症;肠道菌群失衡(细菌平衡被打破)会添乱;如果家族有人得这病,自己风险也会高一些;饮食变油腻、压力大这些环境因素,都可能诱发急性发作。最近十年,这种病的发病率涨了约3倍,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被确诊。
它的典型症状有持续腹泻(每天拉3次以上)、大便带黏液脓血,还有腹痛。要注意的是,约8%的患者可能没明显症状,但做肠镜能看到黏膜溃疡(叫“寂静型损伤”)。长期出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炎症扩散到全身还可能引发关节痛、皮肤长结节这些“肠外表现”。
诊断要结合多种方法:结肠镜能直接看黏膜病变,取组织做病理检查能确认是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粪便钙卫蛋白检测不用插管,能反映炎症严不严重;抽血要查血红蛋白(有没有贫血)和炎症指标。还要排除感染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这些症状相似的病。
治疗得“看情况下药”:轻度发作时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局部治疗;中重度要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难治病例用生物制剂效果不错,但得符合条件且监测副作用——所有治疗都得听消化科医生的,不能自己乱用药。
日常管理要做好三点:饮食上吃低渣食物(比如粥、软面条)减少摩擦,补益生菌调菌群;记好排便次数、样子和伴随症状;定期随访,结合症状和肠镜调整治疗。研究显示,规范治疗后约70%患者能缓解。
预防复发要记住“三避三宜”:别吃辣椒、酒精这些刺激物,宜选易消化、低纤维的流质(比如米汤、藕粉);别久坐久卧,宜散步、打太极;别长期高压,宜用冥想、深呼吸调节。如果连续两周排便异常,一定要及时就医。
溃疡性结肠炎的管理像保养精密仪器,得一直留意症状变化、定期检查、科学调整治疗。患者可以建健康档案,记饮食、症状和治疗反应,常和医生沟通。只要规范诊疗、科学管理,大部分人能控制病情,维持好生活质量。
疾病管理需要持续关注——就像照顾一盆娇气的花,得按时浇水、调整光照,偶尔施肥。患者只要和医生配合好,做好日常监测,就能把病情“管”住,过正常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