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样子其实是肠道健康的“晴雨表”,如果发现大便表面沾着鲜红血丝,还混着像果冻一样、拉很长丝的粘液,可不能不当回事——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得警惕背后的健康问题。
常见病因分析
七成以上是良性肠道问题。痔疮、肛裂是最常见的原因,久坐的人、孕妇特别容易中招;还有肠道菌群乱了引起的伪膜性肠炎,通常和吃抗生素有关。
感染性肠病的特点很明显:细菌性痢疾典型表现是脓血便,还跟着里急后重(想拉又拉不出来的感觉);弯曲菌、沙门氏菌这些病原体感染也会有类似症状,一般都有吃了不干净东西的历史。
肿瘤性病变得重点排查:结直肠癌发病率越来越高,典型表现是排便习惯变了、大便形状变了,还带粘液血便;肠息肉、肠道淋巴瘤这些也可能会间断性便血。
自行处理的常见误区
自己随便吃抗生素可能越吃越重,临床里不少患者用药后反而更难受;拉肚子就用止泻药,反而会让毒素排不出去;还有些错误做法会伤了肛门周围的皮肤。
其实可以先这么做:记好“大便日记”,包括颜色、形状、一天拉几次;别吃辛辣的东西;用温水坐坐浴,能缓解肛门周围的不舒服。但这些只是临时应对,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诊断流程解析
医生会先详细问情况,初步判断问题在哪:拉鲜红色血便,大多是肛门附近的问题;暗红色血便可能是结肠的问题;有脓性粘液,大概率是感染了;如果还瘦了,得警惕肿瘤。
现在常用的检查手段有这几个:粪便常规,查有没有病原体、有没有隐血;肠镜,直接看肠道里有没有问题;肿瘤标志物,帮忙筛查肿瘤。
45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种症状的,一定要及时做检查——顺便提一句,现在年轻人得肠癌的也越来越多了。
治疗原则概述
感染性疾病的治疗:细菌感染得根据药敏结果选抗生素;寄生虫感染要联合用抗寄生虫的药;病毒性肠炎主要是支持治疗,比如补水、调整饮食。
良性病变处理:痔疮可以用点局部的药,再调整生活习惯;肠易激综合征得调肠道功能;有些情况可能需要物理治疗。
肿瘤早诊早治:早期肠癌5年生存率能超过90%,发现肠息肉要赶紧切了;建议从45岁开始定期做肠镜。
预防建议
维护肠道健康可以这么做:1. 每天吃够蔬菜,像西兰花、羽衣甘蓝就很好;2. 用全谷物代替白米饭、白馒头这类精制碳水;3. 适量吃点含益生菌的食物,调调肠道菌群;4. 多喝水;5. 别暴饮暴食,防止急性肠梗阻;6. 定期揉揉肚子,促进肠子蠕动;7. 规律运动,改善肠道的血供;8. 定期查粪便潜血;9. 该做肠镜的时候就做;10. 养成记排便情况的习惯。
如果一直有便血加粘液的情况,一定要赶紧去消化科看,做规范检查明确原因——早发现、早治疗,结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