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布满丰富血管,一旦出血,不少人第一反应是“是不是得了大病?”其实临床数据显示,超过90%的单侧鼻出血都源于鼻腔本身的问题,而非全身系统性疾病。了解鼻子的结构和出血诱因,能帮我们更科学地应对突发状况。
鼻腔局部问题是出血“主因”
鼻子前部有个“克氏静脉丛”,这里的血管特别表浅,没有脂肪保护,是最容易出血的区域。门诊里60%以上的初诊患者,都是因为挖鼻太用力——指甲划伤血管后,流出的血常是鲜红色,这时正确止血很关键:用拇指和食指同时捏紧两侧鼻翼,保持10分钟;身体前倾15度,避免血液倒流进喉咙;再用冷毛巾敷前额,辅助血管收缩。
还有些人是鼻腔结构异常,比如鼻中隔偏曲(鼻子中间的软骨歪了)、鼻甲肥大,这些情况会让局部黏膜反复受气流冲击,慢慢变烂出血。30%反复出血的患者,就是通过鼻内镜查到这种结构问题的。如果鼻子里长了血管瘤、乳头状瘤之类的新生物,往往会出现“接触性出血”(碰一下就流)或鼻涕带血,需要做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环境和全身因素会“添乱”
空气太干是常见诱因——当湿度低于40%,鼻腔黏液分泌会减少60%,黏膜的保护屏障就弱了。北方供暖季,室内湿度常不到30%,建议用加湿器把湿度维持在45%-60%;每天用4-6次生理盐水喷鼻也能补水,喷的时候喷头倾斜30度,先喷鼻腔顶部再扫两侧,别直接对着鼻中隔冲。
全身因素里,高血压最需要注意——约25%的突发鼻出血和血压波动有关,早上6-9点是血压高峰,这时候出血风险最高,高血压患者要多测晨间血压。如果没碰没磕就出血,或者轻微外伤后止不住血,可能是凝血功能有问题,需要查凝血四项。
不同出血要学会“辨信号”
如果出血时还伴随皮肤瘀斑、牙龈出血,或者血常规查到血小板减少/形态异常,要警惕血液系统疾病;如果家里人也有类似出血史,鼻腔里能看到明显血管扩张,可能是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如果是单侧持续出血,还伴随嗅觉减退、一直头疼,要排查肿瘤性病变。
正确止血+及时就医,别慌
记住“黄金10分钟止血法”:坐位前倾、捏紧鼻翼、冷敷前额。千万别仰头,不然血会流进咽喉部,引起不适。如果出现这3种情况,赶紧去医院:①持续压迫15分钟还在出血;②6个月内反复出血3次以上;③出血量超过半茶杯(约50ml)。急诊会做鼻内镜探查、测血压、查血常规和凝血功能,帮你找到出血原因。
预防其实很简单:保持鼻腔湿润,改掉挖鼻习惯,控制好高血压等基础病;每周冲2次鼻子能清走过敏原,但别冲太多(会破坏黏膜屏障);多吃绿叶菜补维生素K(它参与凝血);40岁以上如果没原因就出血,要做全身检查。
总的来说,鼻出血大多不是“大病信号”,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分清什么时候该就医,就能更从容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