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用棉签掏鼻子的习惯,但这个看似平常的动作,其实可能给鼻子带来不少麻烦——小到流鼻血,大到罕见但危险的颅内感染。想要护好鼻子,得先明白它的“小脾气”。
棉签掏鼻为何容易引发鼻出血
鼻子前1-2厘米的位置有个“易出血区”(医学上叫Kiesselbach区),这里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毛细血管。如果用棉签斜着伸进鼻子,很容易碰破这里的血管。美国耳鼻喉协会统计过,约70%的成年人有用棉签掏鼻子的习惯,其中23%曾因此流鼻血。
鼻出血的正确应对方法
临床上90%的鼻出血都发生在鼻子前部,身体其实有自己的止血“三步法”:首先让血小板聚集形成临时“止血栓”,接着局部血管收缩减少血流压力,最后凝血因子激活形成稳定血凝块。但流鼻血时要注意:别仰头(会让血积在鼻咽部,更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双指压迫法”——用食指和拇指捏住鼻翼中上部,持续压5-10分钟。
罕见但危险的颅内感染风险
鼻子后部的“危险三角区”有个特殊结构:这里的面静脉直接连通颅内的海绵窦,而且静脉没有瓣膜,血流可能逆向流动,细菌容易通过眶内静脉扩散。虽然这种情况特别少见(年发病率不到十万分之一),但可能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典型表现是球结膜水肿、眼球突出、眼睑紫青、发烧超过39℃,甚至意识模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曾报道过这类病例,死亡率约10%-15%,一旦出现得赶紧做影像学检查和治疗。
过度清洁会破坏鼻腔“保护盾”
你可能觉得“掏得越干净越好”,但研究显示:频繁掏鼻者得鼻前庭炎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3倍;冬天干燥时,棉签摩擦会磨破约30平方毫米的鼻粘膜;过度清洁还会让鼻腔溶菌酶浓度下降27%(溶菌酶是能杀菌的“小卫士”)。而且,健康人的鼻腔里有15种常驻微生物,2023年《自然微生物学》研究证实,这些菌群能通过调节粘液pH值,抑制致病菌“安家”——比如表皮葡萄球菌能防金黄色葡萄球菌,棒状杆菌能分解吸入的颗粒物。
科学护鼻的4个关键
- 替代清洁:用生理盐水喷鼻剂,每天不超过3次,水温控制在32-34℃(接近体温更温和);
- 出血应急:流鼻血时前倾头部(低于心脏水平),用拇指紧紧压迫鼻翼10分钟;
- 环境调控:冬天室内湿度保持40%-60%,加湿器要每天清洁消毒(避免滋生细菌);
-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单侧持续头痛、视力模糊,或发烧超过38.5℃,24小时内要去医院。
鼻子的“自我防御”别破坏
其实鼻子有一套天然的防御系统:健康人群鼻腔有15种核心菌群,它们共同维持着鼻腔微生态平衡。过度清洁会打破这种平衡,让防御屏障变弱。建议保留适度的生理性鼻痂——它是鼻子的“天然保护壳”,不用每天深度清洁。
说到底,鼻子是我们的“呼吸门户”,它有自己的“小生态”。与其用棉签“硬掏”,不如用科学的方法护鼻:生理盐水喷鼻、控制环境湿度、尊重鼻腔的自我防御。学会“温柔”对待鼻子,才能让它一直帮我们挡住外界的病菌和污染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