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鼻塞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症状,不少人一碰到就觉得是普通感冒,但其实这种“一边鼻子不通气”的交替性通气问题,可能提示鼻腔结构有异常或者有慢性炎症,得通过专业检查才能明确原因。有临床数据显示,大约35%长期单侧鼻塞的人,存在需要干预的病理改变。
鼻腔通气障碍的病理机制
鼻腔黏膜下有丰富的海绵状血管组织,本来就有周期性充血的特点——正常情况下,侧躺着的时候,朝下那侧的鼻甲会生理性充血肿胀,每2到7小时换一次。但如果出现以下问题,就会变成“一直单侧不通气”:
- 炎症性肿胀:过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炎会让下鼻甲黏膜肿起来,鼻腔能通气的空间缩小一半以上;
- 解剖异常:鼻中隔偏曲的人里,常见C型或S型的偏曲,骨头凸起还会压迫下鼻甲;
- 物理阻塞:12%的儿童单侧鼻塞是因为鼻腔进了异物,比如豆子这类植物性异物,吸水膨胀后会把鼻腔完全堵死。
药物治疗的规范方案
鼻用激素是治疗的一线方法,但得用对技巧:喷药时头部保持直立前倾15度,喷嘴离鼻腔2厘米左右,别直接对着鼻中隔喷。使用疗程要听医生的,不能自己随便加量或停药;急性期可能需要联合其他药物,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有些药物不能长期用。临床试验显示,规范用鼻用激素的话,70%的慢性鼻炎患者症状能缓解。
手术干预的适应症评估
如果是结构问题导致的鼻塞,得通过鼻内镜和CT检查明确严重程度,需要手术的情况包括:鼻中隔偏曲影响通气,或者还伴发鼻窦炎;下鼻甲肥大,用了药没效果;确诊鼻腔里有占位性病变。
现在常用的微创手术有这几种:  
- 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从鼻腔里面切口,重塑鼻中隔的支撑结构,术后会放硅胶隔片保护创面,一般5到7天取出;
- 下鼻甲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用能量缩小鼻甲体积,还能保留黏膜功能;
- 儿童鼻腔异物取出术:通常需要全身麻醉,防止异物被推到更深的鼻咽部。
 术后随访显示,85%的患者鼻阻力能降到正常范围。
环境管理的关键措施
要预防鼻塞复发,维持鼻腔的微环境很重要:
- 调湿度:用冷雾加湿器把室内湿度保持在40%-60%,别用超声波加湿器,容易喷出矿物质颗粒;
- 控过敏原:每周用55℃以上的热水洗床单被罩,空调滤网每个月换一次,对尘螨过敏的人别用地毯;
- 预处理空气:冬天戴带呼吸阀的防寒口罩,让吸进去的空气温度升到25℃以上;
- 局部保湿:每天用生理盐水冲鼻子,必要时用海盐水喷雾保持黏膜湿润。
 环境监测数据显示,规范做这些的话,过敏性鼻炎患者的症状发生率能降低40%。
就医信号的识别标准
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单侧鼻塞超过2周,还流黄脓鼻涕;嗅觉越来越差;一边头痛,脸颊还觉得压痛;孩子出现睡觉不安稳或者学习成绩下滑。
门诊数据显示,及时来医院的人里,90%能通过内镜检查找到原因;但如果拖超过3个月才来,需要手术的概率会增加2倍多。  
平时可以做个简单的鼻腔功能训练:用舌尖轻轻顶上颚,做深呼吸,每天3组,每组10次,能帮着调节鼻子的自主神经功能。但要记住,这些辅助方法不能代替正规治疗——如果出现一直头痛、耳朵发闷的情况,一定要赶紧去耳鼻喉科做专业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