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补过牙的人可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吃饭时牙齿发酸发胀,刷牙时发现补牙材料或牙冠周围的牙齿松动,或是牙龈红肿、增生。这些不是单纯的补牙问题,很可能是牙周炎在进展的信号。它和龋齿并列,是口腔最常见的两大疾病,会通过慢慢发展的炎症破坏牙齿的支持组织(比如牙龈、牙槽骨),得格外重视。
牙周炎是怎么来的?
牙周炎的根源是牙菌斑生物膜的过度繁殖。附着在牙齿表面的微生物群会形成复杂的“小生态”,它们的代谢产物会刺激牙龈引发免疫炎症。如果炎症一直发展,波及到牙周支持组织,就会形成牙周袋(牙龈和牙齿之间的缝隙变深)、牙槽骨吸收(支撑牙齿的骨头变少)等问题。要是不管它,可能会导致牙齿移位甚至掉牙——病情进展速度和个人免疫力、口腔卫生习惯密切相关。
怎么知道自己有没有牙周炎?
诊断牙周炎需要结合拍片和临床检查:拍口腔全景片能看牙槽骨有没有吸收,用牙周探针能测牙周袋的深度(比如超过4mm常提示需要深层清洁),必要时还会做微生物检测找出特定致病菌。这些结果会帮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得了牙周炎要怎么治?
治疗遵循分阶段原则:第一阶段是基础治疗,用超声波洗牙和龈下刮治把牙石、菌斑清干净——研究发现这一步能清掉病变组织里约80%的细菌;如果有骨缺损或牙龈附着问题,可能需要第二阶段手术,比如引导组织再生术(帮牙槽骨长回来)或膜龈手术(改善牙龈宽度);最后是长期维护,每3-6个月复诊一次,规范维护能让复发率降低50%。
日常怎么护牙周?
日常护理要选对方法:用巴氏刷牙法(也就是水平颤动拂刷法)配合软毛牙刷,能有效清理牙龈上方的菌斑;牙线或牙缝刷能清牙齿之间的邻面菌斑;补牙材料或牙冠周围要多用锥形牙缝刷加强清洁。含氯己定的漱口水有辅助抑菌作用,但要听医生的话控制使用时间,别长期用。
这些细节要注意
平时要多观察:如果刷牙出血变频繁,可能是炎症加重了;定期做牙面染色检查,能早发现补牙材料或牙冠边缘的继发龋;如果牙齿持续钝痛或敏感,要排查牙神经(牙髓)有没有问题。早就诊的人,牙齿保存率比晚去的高很多。
吃什么对牙周好?
饮食上要注意两点:一是少吃游离糖(比如奶茶、蛋糕里的添加糖),能减少牙菌斑产酸;二是多吃含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比如深海鱼、亚麻籽),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帮牙周组织恢复。另外,吸烟会明显加重牙周破坏,戒烟能让治疗效果提升约40%。
急性发作时怎么办?
如果出现急性症状(比如牙龈突然肿疼、出血多),要温柔护理:用生理盐水(0.9%氯化钠溶液)漱口保持干净,别用硬东西刺激;如果长了牙周脓肿,要赶紧去医院引流。还要注意——牙齿松动程度和预后有关,Ⅱ度以内的松动(比如牙齿能轻微晃动,但没移位),治疗后约70%能稳定下来。
预防牙周炎的关键
做好“三级预防”能有效控制病情:一级预防是日常菌斑控制,每天刷两次牙、用牙线;二级预防是每年做1-2次专业洗牙;三级预防是针对已经患病的人,系统治疗后缩短复诊间隔(比如每3个月去一次)。坚持做三级预防的人,牙槽骨吸收速度能减慢60%。
牙周炎是常见的口腔病,但并不可怕——只要早发现、早治疗,做好日常护理和预防,就能控制进展,保住牙齿。别等牙齿松动、掉了才重视,从每天好好刷牙、用牙线开始,定期去看牙医,就能远离牙周炎的麻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