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时膝盖着地是常见的受伤情况,但很多人只关注表皮擦伤,却容易忽略深层骨骼损伤的风险——膝关节作为人体最大的承重关节,由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髌骨共同组成,一旦受伤处理不当,可能影响长期活动能力。因此,摔后若出现膝盖剧烈疼痛、无法活动甚至肌肉发紧的情况,一定要先避免膝盖受力,及时找医生评估。
骨折信号分级识别:这些情况要警惕
怎么判断膝盖有没有骨折?可以通过信号分级来识别:基础信号是膝盖压痛、轻度活动受限,可能提示骨裂或骨挫伤;如果膝盖迅速肿胀、形状改变,或活动时出现异常感觉甚至摩擦音,骨折可能性显著增加;若伴随腿麻、皮肤张力性水泡或剧烈肿胀,需立刻就医,这可能涉及血管或神经损伤,不可延误。
影像检查:选对项目,精准查伤
不同影像检查的作用不同:常规X线能发现大多数骨折,但对细微裂纹可能漏诊;若肿胀超过48小时未消退,建议做CT三维重建,可更清晰显示骨结构完整性;如果出现关节交锁(膝盖卡住动不了)或怀疑韧带损伤,磁共振(MRI)能全面评估软组织情况,比如韧带、半月板是否受损。
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类型定方案
治疗需结合骨折类型和移位程度:无移位骨折用外固定支具即可,相比传统石膏,其透气性和可调节性更利于早期康复;移位性骨折需复位治疗,包括闭合复位(非手术)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固定);复杂粉碎性骨折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提高复位精度,确保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分阶段科学进行
术后1-3天,先进行踝泵运动(脚用力勾、踩,反复练习),预防静脉血栓;之后在专业指导下,逐步开展关节活动度训练(如缓慢屈伸膝盖)和肌力练习(如大腿肌肉收缩);持续被动运动器械可辅助恢复关节功能,平衡训练结合本体感觉反馈(如单腿站立练习),有助于重建膝盖的运动控制能力。具体方案需根据骨折愈合进度调整,避免操之过急。
急性期护理:记住“POLICE”原则
刚受伤时,遵循“POLICE”处理原则:保护患肢(避免二次损伤)、适当承重(在耐受范围内轻踩地面)、间歇冰敷(每次≤15分钟,防冻伤)、加压包扎(弹性绷带减少肿胀)、抬高患肢(腿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消肿)。同时保持膝关节功能位休息(微屈10°-15°),避免不当活动影响愈合。营养上保证蛋白质(鸡蛋、牛奶)和微量元素(钙、维生素D)摄入,促进组织修复。
预后监测:定期复查,防复发
定期复查要关注骨痂生长情况,正常愈合速度约为每周1mm;若出现疼痛加重、压痛加剧或肿胀复发,需排查骨不连(骨头未愈合)风险。完全恢复后,建议进行运动模式评估,针对性强化膝盖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提高关节稳定性,降低再次受伤的概率。
总之,摔跤后膝盖受伤不能掉以轻心,从识别信号、选对检查到规范治疗、科学康复,每一步都要重视。遵循医生建议,做好护理和监测,才能让膝盖尽快恢复,减少后遗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