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长沙晚报报道了4岁男孩乐乐的经历,因奶奶觉得“乳牙不用管,新牙自会长”,没及时治疗龋齿,导致龋齿烂至牙髓,引发根尖脓肿,可能影响恒牙发育。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主任胡淳指出,家长需纠正“乳牙无需治疗”的认知误区。这一事件为家长们敲响了儿童口腔健康的警钟。
家长常踩的乳牙护理“坑”,危害有多大?
家长们在孩子乳牙护理上,常见以下误区:一是觉得“乳牙反正要换,烂了不用管”,就像乐乐奶奶,忽视龋齿进展可能提前破坏恒牙胚;二是认为“孩子太小无法补牙”,其实现代儿童牙科已有镇静治疗技术;三是觉得“只有明显疼痛才需就医”,但早期龋齿可能无痛感,却已存在牙体破坏,会延误最佳干预时机。
乳牙龋齿危害不小,直接危害是龋齿发展至牙髓引发感染,可能造成面部肿胀、发热等全身性感染风险。对恒牙发育也有影响,乳牙根尖炎症直接破坏下方恒牙胚,导致恒牙釉质发育不全,表现为牙齿黄斑或凹陷,甚至萌出方向异常。还会损伤咬合功能,乳牙早失导致邻牙倾斜、间隙缩小,未来恒牙可能因空间不足出现拥挤或错颌畸形。中国口腔医学会统计显示,我国5岁儿童乳牙龋患率达70%,但仅约20%家长能识别早期龋齿迹象,可见健康教育很迫切。
乳牙龋齿怎么分级治疗?流程是啥?
乳牙龋齿根据发展阶段有不同处理方案。浅龋(牙釉质龋)仅需去除腐质后树脂充填,治疗时间短且无需麻醉,是最佳干预窗口期。中龋(牙本质龋)需进一步清除龋坏组织,可能引发冷热敏感,需使用复合树脂或玻璃离子材料修复。深龋及髓(牙髓炎/根尖周炎)需进行儿童牙髓治疗,如间接盖髓或根管治疗,保留乳牙至自然脱落,避免提前拔牙。若牙齿严重破坏需拔除,则必须安装间隙保持器,如丝圈式或舌弓式,防止邻牙移位占用恒牙位置。
治疗时,对于极度焦虑儿童,可采用笑气吸入或口服镇静剂辅助治疗。治疗后,家长要监督孩子避免咬硬物,使用含氟牙膏(每次豌豆大小)强化牙齿,每3 - 6个月定期复查。
家庭如何预防乳牙龋齿?日常咋管理?
家长可每月检查孩子牙齿咬合面、牙缝是否出现黑线或白垩斑,观察孩子是否有单侧咀嚼、咬合偏斜等异常行为。饮食上,控制添加糖摄入量(每日<25克),避免夜奶或睡前喝奶,餐后用清水漱口或咀嚼无糖木糖醇口香糖。
刷牙采用“圆弧法”清洁牙齿外侧、内侧及咬合面,使用含氟儿童牙膏(氟浓度500 - 1100ppm),家长需辅助刷牙至6岁,监督至8岁。孩子乳磨牙萌出后(3 - 4岁)要及时进行窝沟封闭,阻断细菌侵入窝沟引发龋齿。建议每3 - 6个月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利用X光片监测恒牙胚发育状况,尤其关注第一恒磨牙(6岁molars)萌出情况。高风险儿童(如已有龋齿史、饮食习惯差)可考虑每半年进行一次局部涂氟治疗,增强牙釉质抗酸能力。
家长们要摒弃“乳牙无用论”,做好日常护理,定期检查,及时干预龋齿,为孩子牙齿健康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