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断了剩下残根,处理得讲科学依据,现在口腔医生会用三维CT之类的技术做标准化评估。临床研究显示,经规范治疗的残根保留成功率可达85%以上,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口腔功能。
保留可行性关键指标
- 冠根比例评估
医生会用锥形束CT测量牙根露在牙龈上的长度和埋在骨头里的比例。如果牙龈上的暴露部分有2毫米以上,就能给修复体形成稳固的“基础”。现在用纤维增强的复合树脂桩核技术,这类残根的修复成功率能到91%,比传统金属桩核高13个百分点。 - 根尖周组织状态
如果根尖周围的阴影直径不超过3毫米,边界清晰,说明慢性根尖周炎处于静止期。研究证实,这类情况用氢氧化钙制剂封药后,85%的人能在4周内完成根尖周组织的修复重建。 - 牙周支持组织状况
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硬板”完整是关键。如果牙周探诊深度不超过3毫米,也没有牙龈附着丧失,残根的咬合承载能力能达到天然牙的90%,动态叩诊测试显示它的振动频率和健康牙差不多。
拔除指征的客观判断标准
出现以下情况时,建议考虑拔除:
- 龈下断端太深
如果牙根断面在牙龈下5毫米以上,常规治疗器械很难彻底清洁,继发根周炎的风险会增加4.2倍,还容易形成骨内袋病变。 - 根尖炎症在进展
CT显示根尖阴影区直径超过8毫米,还有持续渗出,说明炎症在活跃期。这类情况容易引发颌面部间隙感染,约30%的患者会出现局部蜂窝织炎(红肿热痛)。 - 牙周支持没了
如果残根松动到Ⅱ度以上,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的1/2,已经破坏了牙周的正常结构。强行保留会导致咬合创伤,还会加速邻近牙齿的牙槽骨吸收。
修复方案的选择策略
医生会根据残根状态和缺牙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 单冠修复:适用于单个残根,用纤维桩核加全瓷冠修复,能保留70%以上的牙槽骨宽度;
- 联冠修复:相邻的两个残根可以做连在一起的冠(桥体),不用磨健康邻牙,5年成功率超过90%;
- 覆盖义齿:如果留多个残根,可以做带磁性附着体的义齿,固位力能提升3倍,发音清晰度改善25%。
如果残根需要拔除,建议3个月后做种植修复,种植体5年存留率达95%。但要注意,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的发生率比天然牙高2.3倍,得加强日常维护。
临床决策路径
建议患者就诊时带好这些资料:
- 最近3个月内的锥形束CT影像;
- 根管治疗记录及之前的用药史;
- 牙周检查报告(包括探诊出血、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等指标);
- 全身健康评估(尤其要注意血糖控制情况)。
中华口腔医学会2023年指南强调,80%的残根可通过现代技术实现功能重建。但一定要经专业医生评估后再定方案,首次就诊时最好完整提供既往治疗资料,避免重复检查造成辐射暴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