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疾病里,大家常说的“积食”(医学上叫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梗阻虽然症状有点像,但本质完全不一样,治疗和预后也差很多,得学会区分才能正确处理。
一、病理机制的本质区别
肠梗阻是肠道内容物没法正常通过的病理状态,按原因分机械性、动力性和血运性三类,其中机械性最常见(占80%),像术后肚子里的粘连(约40%的机械性梗阻是这个原因)、腹股沟疝(15%)、肠道肿瘤(10%)都可能引起。而功能性消化不良是胃肠动力出了问题,主要表现为吃了饭胀、没吃多少就饱这些不典型症状,在消化科门诊里每4-5个患者就有1个是这种情况。
二、临床表现的特征性差异
- 腹痛性质
肠梗阻的腹痛是一阵一阵的绞痛,几乎95%的患者都这样,而且疼的间隔会越来越短;积食的疼是持续的隐痛,70%的人都在上中腹,吃了东西会更明显。 - 呕吐特征
肠梗阻患者几乎都会吐(95%),如果是上面的肠道堵了,呕吐物会有胆汁;下面的肠道堵了,会吐出像粪便一样的东西。积食的人吐的大多是没消化的食物(60%),还经常反酸、打饱嗝。 - 排泄改变
完全肠梗阻的人会完全停止放屁、拉屎;如果是不完全的,可能还有一点排便。积食的人排便次数要么正常,要么变少,但不会完全拉不出来。 - 腹部体征
75%的肠梗阻患者肚子上能看到肠子凸出来的形状,肚子里会有亢进的肠鸣音,像水过气的声音,敲起来是鼓音;积食的人肚子摸起来软软的,没有明显的压痛,敲起来声音也正常。
三、危险评估的临床指标
肠梗阻如果出现“疼、吐、胀、拉不出来”这四个症状,得小心肠子绞窄(缺血坏死)的风险。有研究说,发病6小时内就脱水的患者(占40%),说明病情在加重。而积食的人大多是吃了不对的东西引起的(85%),症状一般会持续餐后2小时以上。
四、诊断流程的规范路径
如果出现持续腹痛超过2小时、呕吐物有胆汁或血、肚子越来越大的情况,建议按下面的步骤处理:先测生命体征,看看肚子的样子、摸摸有没有包块;然后做立位腹平片(能看到气液平面)或者CT(准确率95%);再查电解质、白细胞、乳酸这些指标;最后找消化科或普外科医生一起评估。
五、处置原则的差异化管理
肠梗阻要根据类型治:机械性的80%得手术,只有不完全梗阻能试试保守治疗;动力性的主要治病因,一般住院5-7天。
积食的治疗以调整生活方式为主:饮食上可以试试FODMAP饮食法(60%-70%的人有效);药的话用促动力药联合抑酸药;还有认知行为治疗,能让85%的人症状缓解。
六、预防策略的科学实践
- 饮食管理:每餐别吃太多,控制在200-300克(每克食物的能量别超过2千卡);每天吃至少25克膳食纤维,可溶性和不可溶性的比例差不多1:2。
- 行为干预:吃完30分钟内散散步之类的低强度运动;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比如早上或吃完饭后试试排便。
- 监测指标:每周记记肚子疼的次数、吐的次数;积食的人每6个月做次胃肠镜复查。
学会这些区别,大家出现消化道症状时能更科学判断。要强调的是,只要是持续肚子疼,先得排除像肠梗阻这样的器质性疾病,赶紧找医生。平时做好健康监测,能有效降低急症风险,保护肠胃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