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区域摸到异常肿块,可得留心背后的健康问题。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大概有180万人因为腹股沟的异常肿物去医院,其中35%的人可能被误诊。下面这三类常见情况,得重点注意。
皮脂腺囊肿:皮脂腺堵了形成的“小包”
其实就是皮脂腺的导管被角质堵住了,分泌的皮脂排不出去,慢慢堆成了一个囊袋样的结构。一般直径在0.5到5厘米之间,圆形的。因为腹股沟汗腺多,所以这儿的皮脂腺囊肿比其他地方更常见。
平时能摸到这些特点:摸起来光滑,能推动,质感像橡皮球;中间可能有个黑色的小点,是堵在里面的角质;平时不疼,慢慢长大,要是感染了会发红、肿、疼;破了的话会流出像豆腐渣一样、有臭味的东西,还可能引起周围皮肤的蜂窝织炎。
腹股沟疝:腹腔里的东西“跑出来”了
这类情况占腹股沟肿块的40%左右,常发生在长期腹压高的人身上(比如经常便秘、咳嗽的人),老年群体风险更高。当腹压变大时,腹腔里的肠管或者网膜,会从腹壁薄弱的地方凸出来,形成能来回“缩”的肿块。
典型表现得记好:肿块和姿势有关,站着的时候凸出来,平躺就能缩回去;摸的时候会有往下坠或者扯着疼的感觉;如果是嵌顿疝(东西卡着缩不回去),会突然疼得厉害,还可能呕吐(这是肠梗阻的信号);男患者可能连阴囊都跟着肿起来。
淋巴结肿大:身体在“提示感染”
腹股沟淋巴结是身体的免疫屏障,要是下肢、生殖器或者盆腔有感染(比如脚气烂了、生殖器炎症),它就会反应性地变大。大概四分之一的患者因为乱处理,导致感染扩散了,得特别注意。
不同情况有不同表现:一般是多个,像绿豆或黄豆那么大,质地不软不硬;常跟着发烧,或者局部皮肤有伤口、全身有感染的情况;如果是结核引起的,可能会形成不发红、不发烧的“冷脓肿”;要是恶性肿瘤转移来的,肿块会很硬,摸的时候固定不动,推都推不开。
教你简单分清楚:3个小方法
- 体位测试:平躺着轻轻按肿块,能缩回去的大多是疝气,固定不动的可能是囊肿或淋巴结;
- 透光观察:用手电筒贴着肿块照一照,能透光的更可能是疝气;
- 炎症评估:摸起来局部发烫,说明有感染,得小心蜂窝织炎。
该怎么检查和治疗?
先查清楚:首选超声
高频超声是检查腹股沟肿块的首选,诊断准确率超过92%;如果情况复杂(比如肿块深、边界不清),可能要做CT或MRI看看深部结构;40岁以上的患者,有时候需要穿刺活检,排除肿瘤转移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也有用: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能看感染程度;如果怀疑结核,要做结核相关检查(比如结核菌素试验)。
分情况治:别乱用药
- 观察就行的:没有症状的小囊肿,定期做超声复查,不用急着治;
- 得手术的:囊肿超过3厘米,或者反复感染破了的,得把整个囊壁切掉(避免复发);
- 疝气的处理:根据患者年龄、身体情况,选开放手术或者腹腔镜微创(把腹壁薄弱的地方补好);
- 感染的治疗:急性淋巴结炎先用药抗感染;如果是结核引起的,要规范抗结核治疗(得听医生的疗程来)。
关键提醒:别乱碰!
乱挤肿块会让感染风险上升40%!一定要记住“三不原则”:不挤压、不热敷、不延误——别自己瞎挤、瞎敷热毛巾,有问题赶紧找医生。所有处理都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别自己随便涂药或者抠。
总的来说,腹股沟肿块看着小,背后可能藏着囊肿、疝气或者淋巴结肿大等不同问题,不管哪种,关键是别乱处理,及时查清楚原因。早诊断、早治疗,才是对自己健康最负责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