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同时承担着内分泌和外分泌两大功能。如果胰腺持续发炎超过6个月,会导致胰腺组织逐渐受损、功能下降。据流行病学研究,我国慢性胰腺炎的年发病率约为12.2/10万(即每10万人中每年约12人患病),且30-50岁人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腹痛与腹泻是最核心的两大症状,约78%的患者会出现反复腹痛,65%会伴随腹泻。
胰腺功能为啥会出问题
消化酶分泌不足:胰腺外分泌功能受损时,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会受阻:1. 脂肪吸收障碍——当胰脂肪酶分泌量不到正常的10%,就会出现脂肪泻,典型表现是大便灰白色、恶臭且浮在水面上;2. 蛋白质代谢异常——胰蛋白酶减少会让肠道里的蛋白质异常发酵,产生氨类代谢产物,引发腹胀、腹泻;3. 碳水化合物消化受限——胰淀粉酶缺乏虽然少见,但会导致淀粉类食物消化不全,引起渗透性腹泻。
胰管高压与炎症反应:胰液排不出去会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胰腺周围渗出的炎症介质还会刺激腹膜及周围组织,形成持续炎症。约40%的患者存在神经纤维异常增生,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有些患者的疼痛程度和胰腺损伤程度不匹配。
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疼痛的两种类型:- 急性发作型:突然中上腹像被刀割一样疼,还会放射到背部,持续数小时到数日;- 慢性持续型:持续性钝痛或胀痛,晚上更严重,影响睡眠质量。
消化道的异常:65%的患者会出现脂肪泻,表现为每天大便量超过300克、恶臭、漂浮在水面上。部分患者还会伴随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甚至出现脂溶性维生素(A、D、E、K)缺乏的症状(如夜盲、骨痛、皮肤干燥等)。
怎么才能确诊
实验室检查:- 粪弹性蛋白酶-1检测:如果浓度低于200μg/g,提示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 血清学指标:约60%的患者会有CRP轻度升高,但这一指标没有特异性(不能单独用来确诊)。
影像学检查:1. 腹部超声:能发现胰管扩张(超过3毫米)、胰腺钙化灶,是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2. MRCP(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无创评估胰管系统结构,诊断准确率可达92%;3. EUS(超声内镜):能检测到早期的微小钙化灶和胰管细微改变,适合早期病变的排查。
怎样综合管理
酶替代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胰酶制剂,注意要整片吞服、不能咀嚼,建议在吃饭时服用(帮助酶与食物充分混合)。临床研究显示,70%的患者经规范治疗后腹泻症状会改善。
营养要跟上:- 低脂饮食:每天脂肪摄入不超过20克(避免加重胰腺负担);- 补充优质蛋白:每公斤体重每天吃1.2-1.5克(比如瘦肉、鱼类、蛋类等,维持肌肉量和免疫力);- 补充脂溶性维生素(A、D、E、K):由于脂肪吸收障碍,这类维生素容易缺乏,需额外补充;- 有糖尿病倾向的患者要定期监测血糖(胰腺内分泌功能受损可能引发糖尿病)。
疼痛怎么缓解:- 内镜治疗:包括胰管减压术、胰腺支架置入术,通过内镜操作减轻胰管压力,缓解疼痛;- 神经阻滞:腹腔神经丛阻滞术可缓解顽固性疼痛(药物或物理方法阻断疼痛信号传递);- 必要时可联合使用镇痛药物(需遵医嘱,避免依赖)。
生活方式要调整:戒烟能让疼痛缓解率提升40%(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加重胰腺炎症);建议每天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5克(过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常见诱因);适当做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改善胃肠动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可能诱发急性发作)。
要定期复查,警惕危险信号
建议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胰腺功能(比如粪弹性蛋白酶-1)和影像学检查(比如腹部超声、MRCP),跟踪病情变化。如果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 6个月内体重下降超过5公斤(可能是营养吸收严重不良或恶变信号);- 大便持续呈灰白色,或伴有肉眼可见的血便(提示胆道梗阻或肠道出血);- 每天都需要用止痛药物才能维持(疼痛加重可能意味着病情进展);- 新出现血糖异常,或原有糖尿病加重(胰腺内分泌功能进一步受损)。
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管理,85%的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治疗的核心目标是缓解疼痛、改善营养状况、维持正常生活质量,以及预防并发症(如糖尿病、胰腺癌等)。患者需要建立长期随访的习惯,定期评估胰腺的内外分泌功能及影像学变化,这样才能更好地管理病情,减少复发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