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出血是生活中很常见的情况,不少人遇到时会慌神,其实只要搞清楚诱因、学会正确处理和预防,就能从容应对。
鼻腔出血的常见诱因解析
鼻中隔前下方有个叫利特尔区的地方,这里血管交织密集,是鼻腔最容易出血的部位。比如睡眠时不小心揉鼻子、翻身撞到床头,都可能碰破这里的血管。还有种“延迟出血”要注意——白天轻微撞了下鼻子,当时没出血,后来血管修复时又破裂,就会晚些突然出血。
环境干燥也会“帮倒忙”:干燥气候会让鼻腔黏膜缺水变脆,空调房湿度低于30%的话,鼻腔血管脆性会增加近一半。过敏性鼻炎患者因为鼻子痒老揉鼻子,反复刺激鼻腔血管,这类人鼻出血的概率比健康人高2倍多。
止血操作的科学方法
遇到鼻出血别慌,按这几步做最有效:
- 体位调整:身体前倾15度左右,既能避免血液倒流进喉咙呛到,又能保持正常呼吸。
- 压迫止血: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鼻翼两侧,力度像中等力度握拳时的手掌压力就行(不用太用力,但也别太轻)。
- 精准按压:食指关节要抵在鼻尖上方2厘米的“黄金止血点”,这个位置能同时压住鼻腔前部和中间的血管丛,止血更准。
- 冷敷配合:用冰袋沿着发际线做“人”字形敷,每次敷10分钟,隔5分钟可以再敷一次,帮助血管收缩止血。
特别要注意:按压一定要持续至少10分钟,中途别老掀开看有没有止住——刚形成的血凝块很脆弱,一掀就破。研究显示,持续按压的止血成功率比断断续续按的高60%多。
就医判断的黄金标准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马上去医院:
- 出血超过20分钟还没停;
- 24小时内反复出3次以上;
- 觉得头晕、心慌(说明可能失血多);
- 小孩单侧鼻出血还有臭味分泌物(要小心鼻子里塞了异物);
- 6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单侧鼻出血(要排查血管问题)。
到了耳鼻喉科,医生通常会分三步查:先看哪侧出血,用前鼻镜找出血点,必要时用鼻内镜深入探查。现在有个更有效的方法——用含凝血酶的止血棉片,再出血的概率能降到12%,比传统填塞法的35%好很多。
预防策略的双维度管理
要减少鼻出血,得从“环境防护”和“生理调节”两方面入手:
环境防护:
- 床头装软包护角(用2-3cm厚的EPE环保珍珠棉就行),避免翻身撞到;
- 空调房湿度保持在40%-60%(可以用超声波加湿器加湿度计监测);
- 室温控制在22-25℃,温差超过7℃的话,血管收缩反应会强30%,容易破裂。
生理调节:
- 每天补100mg维生素C(差不多2个猕猴桃的量),增强血管弹性;
- 维生素K每天吃够80μg(多吃西兰花、菠菜这些深色蔬菜),帮助凝血;
- 高血压患者晨起血压要控制在140/90mmHg以下(理想是130/80mmHg以下)。
特别提醒:高血压患者鼻出血后24小时内要多测血压——收缩压每升高10mmHg,止血难度就增加1.5倍。家里备个电子血压计,测的时候坐好,手臂和心脏平齐,结果才准。
总的来说,鼻出血大多和“血管脆弱”“外界刺激”或“身体状态(比如高血压)”有关。掌握正确的止血方法能快速应对,平时注意环境保湿、补充维生素、控制血压,就能大大减少出血的可能。如果遇到止不住、反复出或伴随头晕心慌的情况,别硬扛,赶紧去医院——早处理更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