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异物是日常生活里很常见的突发状况,像饭粒、食物残渣卡喉咙的情况,能占到耳鼻喉急诊的15%-20%。虽然大多是小问题,但要是处理不当,可能会擦伤喉咙黏膜、引发感染,所以学会科学的应对方法对咱们普通人来说挺重要的。
一、先试试身体“自救”,别乱掏别咽硬东西
感觉喉咙卡了东西时,先别急着动手,试试身体自己的保护反应——咳嗽。咱们咳嗽的气流速度能达到160公里/小时,对直径小于2毫米的光滑异物(比如小饭粒),有自然排出来的可能。可以连续用力咳3-5次,咳的时候张开喉咙,让气流更有冲击力。如果异物表面比较光滑(比如软饭粒),也可以分几次喝温水(每次大概50毫升),用水流把异物冲下去。据观察,80%的轻度卡喉情况,用这两个方法10分钟内就能缓解。
但要记住两个“不能”:不能用手指强行掏喉咙,容易把异物推得更深,还可能划伤黏膜;不能咽饭团、馒头这种硬东西,会加重擦伤,反而更麻烦。
二、出现这些情况,立刻去医院
如果卡喉后有以下任一症状,一定要马上到耳鼻喉科急诊:
- 喉咙持续刺痛或吞东西痛超过30分钟;
- 声音哑了,说不出话;
- 流口水变多,没法正常吃饭;
- 呛咳,或者呼吸变快、变急、喘不上气;
- 异物感一直存在超过2小时。
有数据显示,约23%的患者因为拖延就医,导致异物跑到气管里,老人和孩子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0%。医生处理时,会用纤维喉镜精准找到异物,用专门的工具(比如异物钳、吸引器)在表面麻醉下取出来,一般4-7分钟就能搞定,不用太担心。
三、老人、孩子、咽炎患者,要重点防
- 孩子:给孩子定“吃饭规则”——吃饭要在餐桌(别放玩具),培养“吃饭不说话”的习惯;谷物类食物尽量做糊状,3岁以下孩子的食物颗粒要比黄豆小(大概8毫米以内),避免卡喉咙。
- 老人:定期查吞咽功能,如果吞咽不好,就把食物做成布丁状或泥状;戴假牙的老人每半年要检查假牙有没有锋利的边或凸起,防止划伤喉咙。
- 慢性咽炎患者:要“三避免”——不吃油炸食物、不喝过烫的东西、不碰酒精;建议用汤勺吃饭,每次吃5毫升以内(大概一小勺),减少对喉咙的刺激。
四、平时做好4件事,能防67%的卡喉
- 嚼够20下再咽:每口饭嚼不少于20次,能把食团颗粒缩小到4毫米以下,大大降低卡喉风险;
- 黏腻食物配汤水:吃糯米、年糕这种容易粘的食物时,配点温热的汤或水,边吃边喝,让食物更软滑;
- 亮处坐直吃饭:别躺着或半躺着吃,要在照明充足的地方坐直用餐,避免没看清食物;
- 全家学会海姆立克:家里人都要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的基础操作,社区也可以定期学一学,关键时刻能救命。
其实大多数咽喉异物都能通过正确方法自己解决,但要是出现喘不上气、说不出话这种危险情况,一定要立刻就医。更重要的是平时预防——规范咀嚼、调整食物质地、注意吃饭环境,这些方法能让卡喉发生率降低67%。要是感觉喉咙卡了东西超过24小时才去医院,得咽部脓肿的风险会高5倍,千万不能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