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发现便便里有白色絮状或脓状的东西,先别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这可能是肠道在“报警”,得结合其他症状一起判断。
为什么会有黏液?先搞懂肠道的正常运作
我们的肠道黏膜上有很多杯状细胞,它们会分泌黏蛋白,形成一层保护肠道的黏液。正常情况下,这层黏液会和便便均匀混合,所以我们看不到。但如果肠道被病菌侵犯或者长期受刺激,黏液分泌会比平时多3-5倍,要么聚成块,要么和炎症渗出物、脱落的肠细胞混在一起,就变成了能看到的絮状物。
哪些感染会导致黏液便?
最常见的比如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典型表现就是黏液脓血便。病菌会钻进肠上皮细胞引发炎症,释放的内毒素会让毛细血管变“漏”,还有大量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物质破坏组织。除此之外,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也会有类似情况,得通过检查才能分清到底是哪种病菌。
慢性炎症性肠病的黏液有什么特点?
炎症性肠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两种:
- 溃疡性结肠炎:先从直肠开始发病,慢慢往上面蔓延,黏液里常混着旧血;
- 克罗恩病:病变是一段一段的,全消化道都可能有,黏液里的白细胞更多。
这类患者通常会有持续6周以上的腹泻、腹痛、体重下降,有的还会出现关节痛、眼睛发炎等肠外症状。
功能性问题也会导致黏液便?
像肠易激综合征这类功能性胃肠病,也可能让黏液变多。原因可能是肠道太“敏感”导致蠕动异常,或者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变了,还有黏膜的保护屏障暂时受损——这些都会让黏液分泌增加。这类情况通常会伴随排便习惯改变(比如有时候便秘有时候腹泻),症状时好时坏,而且检查找不到器官病变的证据。
发现黏液便该做哪些检查?
建议在72小时内去医院,常规检查包括:
- 实验室检查:先做粪便常规和潜血试验,看看有没有红白细胞、寄生虫;查C反应蛋白和血沉,判断身体有没有炎症;粪钙卫蛋白能帮着区分是炎症性问题还是功能性问题。
- 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可以看肠壁厚度;CT小肠造影能评估克罗恩病的活动情况。
- 内镜检查:结肠镜加活检是诊断炎症性肠病的“金标准”,能直接看到肠道黏膜有没有充血、糜烂、溃疡。
不同原因怎么治?
医生会根据病因制定治疗方案:
- 感染性肠炎:如果是病菌感染,得用合适的抗生素;如果是寄生虫,用抗寄生虫药,一定要遵医嘱。
- 炎症性肠病:轻中度的可能用5-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重度的可能需要激素加免疫抑制剂;严重的可能用生物制剂,但得符合严格的适应证。
- 功能性问题:用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吃膳食纤维改善便便性状,必要时用解痉药缓解肚子痛。
平时怎么预防?
做好三级预防,能帮着降低风险:
- 日常保养:少吃高脂食物,多吃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想维护肠道菌群,可以定期吃点含双歧杆菌的发酵食品(比如酸奶)。
- 早发现早检查:平时多注意便便的样子,如果黏液便持续没好,赶紧去医院。
- 规范治疗慢性病人:如果有慢性肠道病,一定要按医生要求好好治,定期复查看看病情怎么样。
这些情况必须马上就医!
如果黏液便还伴随以下情况,别犹豫,立刻去医院:
- 发烧超过38.5℃一直不退;
- 72小时内拉了3次以上血便;
- 短时间内体重掉了5%以上(比如100斤的人突然瘦了5斤);
- 65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
另外,第一次发现异常便便时,最好用密封容器装好样本(别放冰箱),尽快送到医院检查。
总的来说,便便里有黏液不是小问题,但也不用过度恐慌。关键是及时观察症状、做检查找原因,再配合医生治疗。平时注意肠道保养,能大大降低出现这种情况的风险——记住,肠道健康是整体健康的基础,千万别忽视它的“小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