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肠息肉后,关键不是急着“切”,而是先“摸清楚情况”——医生会从3个维度精准评估,再决定下一步怎么办。
发现息肉先分级:3大评估维度
想判断息肉要不要紧,医生会看3件事:大小(<5mm、5-10mm、>10mm)、形态(有蒂的像“小蘑菇”,没蒂的像“贴在肠壁上的小斑块”)、病理类型(腺瘤性、增生性、炎性)。有研究发现,直径超过1厘米的腺瘤性息肉,癌变风险会明显上升,得重点盯着。
哪些情况可以先观察?
如果息肉小于5毫米,而且病理查出来是良性增生性的,一般不用急着手术,可以先动态监测。建议每1-2年复查一次肠镜,期间要调整生活方式:每天吃够30克膳食纤维(比如3根香蕉加1份燕麦),也可以吃点益生菌调调肠道。想试试中医调理的话,得找正规中医辨证,比如脾虚湿盛的人可能用参苓白术散,但要注意有没有肚子胀、拉肚子这些不舒服。
什么时候得手术?
如果有这3种情况之一,就得考虑手术了:1. 老便血,查血红蛋白低于110g/L;2. 息肉超过1厘米;3. 病理查到异型增生(也就是细胞有异常变化)。现在超过1厘米的息肉,常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一次切除成功的概率超过90%,一般住3天院就能回家。术后要严格按医生说的护理创面。
术后怎么养?记住“阶梯式”原则
术后吃饭要一步步来:前3天喝米汤、藕粉这些流质;4-7天改成软面条、小米粥这样的半流质;两周内别吃坚果、烧烤这些硬的、刺激性的东西。医生可能会建议补点谷氨酰胺(每天2克),帮着黏膜长好。复查也得按时间来:术后3、6、12个月要查,之后每年都得查一次。
长期预防:这5点要做好
想不让息肉复发或新长,得从这几方面下手:1. 每3年做一次肠镜,定期查粪便潜血;2. 红肉每周别吃超过500克(差不多1斤);3. 每周凑够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4. 体重指数(BMI)保持在25以下;5. 烟和酒彻底戒了。如果家里有人得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尤其是有APC基因突变的人,复发风险更高,这类人建议提前到30岁就开始做筛查。
总的来说,大肠息肉不可怕,但也不能忽视——先把情况摸清楚,该观察就观察,该手术就手术,术后好好养,长期做好预防,就能把癌变风险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