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出现肠鸣伴腹痛时,不少人会先想到寄生虫,但其实背后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功能性胃肠病在普通人里的发病率高达23.5%,而肠道寄生虫感染还不到0.3%。这种认知误区容易让大家错过正确的处理时机。
蛔虫病的临床特征
蛔虫感染的表现分阶段:轻度感染可能没任何感觉,只有当虫体超过50条时才会出现典型症状——肚脐周围一阵一阵的绞痛,还可能忽胖忽瘦、夜里磨牙。如果虫群在肠道里缠成“蛔虫团”,会引发剧烈绞痛、呕吐,严重的还会导致胆道蛔虫症,出现黄疸。
从数据看,现在卫生条件好了,蛔虫感染多是散发的。2022年的研究显示,我国城市居民蛔虫感染率已经降到0.12%,农村也不到1.8%,和30年前超过30%的感染率比,下降特别明显。
常见腹痛鉴别诊断
引发清晨腹痛的常见原因有这几种:
- 急性胃肠炎:前一天吃了不干净的东西,引发胃肠黏膜急性发炎,通常会拉肚、发烧
- 肠易激综合征:和压力有关的功能性肠病,情绪不好时症状会反复
- 乳糖不耐受:体内缺乏消化乳糖的酶,早上喝了牛奶、吃了酸奶后容易发作
- 慢性胃炎:胃黏膜长期发炎,空腹时会隐隐作痛,还可能反酸、打饱嗝
- 肠道菌群失调:用了抗生素后肠道里的好菌坏菌失衡,一会儿拉肚一会儿便秘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他们中67%会有胃肠动力问题,更要警惕不是感染引起的腹痛。
诊断评估流程
建议按步骤来:
- 记好症状:把腹痛的时间(比如是不是每天清晨)、感觉(是绞痛还是隐痛)、有没有放射到其他地方(比如肚子痛会不会扯到腰)、还有伴随的症状(比如拉不拉肚子、发不发烧)都记下来
- 体格检查:医生会摸肚子,看看肠鸣音有没有变多或变少,有没有压着特别痛的地方
- 影像学检查:做腹部超声能快速看出有没有肠梗阻之类的急症,必要时再做CT
- 实验室检查:用改良的加藤厚涂片法查大便,准确率能到98%,必要时还会查虫卵抗原
要提醒的是,诊断不能只看症状,还要结合有没有接触过土壤、有没有生吃食物的习惯。2023年的指南也说,得先排除其他器官的问题,才能确诊蛔虫病。
治疗管理方案
确诊后要注意三点:
- 药物治疗:需用针对成虫的驱虫药,同时要消毒环境里的虫卵
- 家庭防护:虫卵能在环境里活2年,所以家里人最好一起做预防性处理
- 饮食注意:治疗期间别吃太多高纤维的食物(比如芹菜、韭菜),避免虫体移动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现在有新型的广谱驱虫药在做临床试验,但传统药物因为便宜还是常用的。
预防措施体系
建议做好这六件事:
- 食物要彻底煮熟:中心温度达到75℃并保持1分钟
- 生吃的水果、蔬菜用3%的盐水泡10分钟
- 宠物要定期驱虫,建议每3个月一次
- 指甲别留太长,控制在1厘米以内
- 厕所地面每周用开水冲一遍
- 孩子的玩具用蒸汽消毒
喜欢养花种草的人,处理土壤时要戴手套,回家后马上换鞋袜、洗手消毒。
总的来说,清晨肠鸣伴腹痛不一定是寄生虫,更常见的是功能性胃肠病、胃肠炎这类问题。如果出现症状,先别急着自己判断,记好症状去医院,结合检查结果才能确诊。平时做好饮食卫生、定期消毒,就能有效预防蛔虫感染和其他胃肠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