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经常有肚子隐隐作痛、反复消化不良,或者拉黑便、带血的大便,可能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下面从常见原因、怎么检查到预防管理,给大家说清楚。
常见原因有哪些?
胃溃疡
胃溃疡是胃黏膜出现缺损的溃疡,典型表现是吃完饭后上腹部隐痛,疼痛位置大概在胸口下方的剑突下。如果溃疡伤到血管,会拉黑便(像柏油一样),这时候做大便隐血试验会呈阳性。约40%的患者会有反酸、烧心的症状,做内镜能看到胃壁上有单个或多个圆形溃疡,边缘很规则。
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有明显的规律:通常空腹时疼,尤其是晚上会疼醒,吃点东西就能缓解,疼痛位置在中上腹偏右边。有研究发现,约2/3的患者会有夜间规律性疼痛,这和胃酸分泌的周期有关。
结直肠癌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23年的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超过52万例。早期没什么明显症状,要警惕三个信号:①排便习惯变了,比如一会儿拉肚子一会儿便秘;②大便形状不对,比如变细或者有沟槽;③这些症状持续超过2周。右边结肠的问题大多是大便隐血(肉眼看不到的出血),左边结肠的癌会有黏液脓血便。
炎症性肠病
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是免疫系统异常引起的疾病,最近几年发病率越来越高。典型表现是肚子痛、拉肚子(每天至少3次)、黏液带血的大便,还可能有体重下降、发烧等全身症状。做内镜能看到克罗恩病是节段性的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是连续的黏膜发炎,需要结合病理活检才能确诊。
肠道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癌前病变,癌变风险和类型有关:管状腺瘤大概10%-15%会癌变,绒毛状腺瘤能到30%。常见表现是断断续续便血,出血量一般比痔疮少,而且会持续存在。结肠镜是诊断的金标准,还能同时做内镜下切除。
其他需要注意的情况
还要注意肠结核(常伴随低烧、盗汗等结核症状)、缺血性肠病(突然剧烈腹痛,有高血压、高血脂等血管问题的人要警惕)、药物引起的溃疡(比如长期吃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的人)这些情况。2023年《中华消化杂志》提醒,长期吃这类止痛药的人要重点检查。
该做哪些检查?
如果症状持续超过2周,建议按下面的步骤检查:
- 定量粪便隐血检测:用免疫法做,不用怕吃了什么食物影响结果;
- 肿瘤标志物筛查:联合查CEA、CA199等指标;
- 胃肠镜检查:优先选无痛的,能同时取组织做病理检查;
- 影像学评估:做腹部增强CT或MRI,看看病变范围。
重点人群的检查策略:
- 40岁以上第一次出现这些症状的人,建议同时做胃镜和肠镜;
- 年轻人症状一直不好,3个月内要复查内镜;
- 有家族病史的人,筛查年龄提前到40岁。
怎么预防和管理?
202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更新的消化道肿瘤预防指南建议:
- 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便潜血检测;
- 50岁以上每5年做一次胃肠镜;
- 饮食上,每天吃至少25克膳食纤维(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加工红肉(比如火腿、香肠)每周不超过500克;
- 生活习惯上,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
最后要强调,胃肠镜仍是目前最有效的鉴别手段,早期发现病变的话,5年生存率能提升到90%以上。如果有持续的消化道症状,一定要及时去消化科门诊做系统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