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发炎是生活中常见的耳部问题,不管是外耳道炎、中耳炎还是两者混合感染,想要治得快、治得好,关键是先搞清楚“是什么类型、由什么引起的”,再针对性处理,同时做好护理、监测和预防,才能避免反复或加重。
先搞清楚:你得的是哪种耳发炎?
耳发炎主要按感染部位分为外耳道炎、中耳炎和混合感染,按病原体又分为细菌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常表现为耳道有脓性分泌物、耳廓红肿;病毒感染多先有感冒史,接着出现耳部灼痛、长水疱样皮疹。需要注意的是,细菌感染早干预效果更好,病毒感染则要抓住发病48小时内的最佳治疗窗口。
治疗的核心:分情况、抓时机
治疗得“对号入座”:如果是表浅的外耳道细菌感染,局部用药就能控制;如果感染扩散到耳周组织(比如出现蜂窝织炎),可能需要全身用药。病毒感染的关键是“早”——症状出现48小时内处理能明显缩短病程。另外,用药前一定要告诉医生过敏史;孕妇、哺乳期女性要优先选安全性高的方案。
疼得难受?这样缓解更安全
耳发炎的疼痛让人坐立难安,缓解时要兼顾效果和安全:
- 布洛芬适合伴有红肿的炎症痛(能减少炎症物质生成);
- 对乙酰氨基酚胃肠副作用小,适合怕刺激胃的人;
- 局部麻醉滴耳液和镇痛药联合用,能让疼痛缓解时间缩短30%,但每天最多用3次;
- 连续用镇痛药别超过72小时,否则可能掩盖感染加重的信号。
康复期做好4件事,好得更快
康复期的护理直接影响恢复速度,重点要做好这4点:
- 清洁耳道:用棉签顺着外耳道轻轻旋转擦拭,深入不超过2厘米,别碰到鼓膜;
- 严格防水:洗澡、洗头用定制的硅胶耳塞(比传统棉球密闭性好60%);
- 补对营养:多吃猪肝、牡蛎等食物,补充维生素B2和锌(每天要吃到日常推荐量的1.5倍);
- 调整睡姿:朝没发炎的那侧躺(健侧卧位),能让耳内压力降低四分之一,缓解夜间疼痛。
这些信号要警惕,可能是加重的迹象
治疗后要盯着这些“预警信号”:
- 没好转:治疗48小时后症状没减轻,可能是细菌耐药了;
- 听力/耳鸣变化:突然听力下降、耳鸣加重,要赶紧查有没有鼓膜穿孔;
- 全身症状:出现眩晕或发烧超过39℃,提示感染可能向颅内扩散;
- 孩子要更小心:6岁以下孩子中耳炎并发症风险是成人的3倍,出现耳部症状24小时内就要就诊,必要时做鼓膜穿刺引流(能让治愈率提升至92%)。
预防耳发炎,分3层做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按“日常、慢性、反复”分层应对:
- 日常预防:游泳时戴防水耳塞,单次下水别超过60分钟;
- 慢性患者:每季度查一次耳道菌群,把耳道pH值维持在4.5-5.5的正常范围;
- 反复发作者:要查有没有鼻腔结构异常或免疫功能问题,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有耳道黏附特性的双歧杆菌(能降低40%的复发率)。
看病要找对方法,少走弯路
- 初诊挂对科:优先选耳鼻喉科,常规检查包括耳镜、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鼓气耳镜能通过观察鼓膜活动度,准确判断中耳有没有积液(准确率95%);
- 真菌要确诊:怀疑真菌感染时,得做真菌培养,治疗方案和细菌感染完全不同;
- 急诊情况:突然剧烈耳痛伴眩晕、面部麻木,要立刻去急诊(可能是迷路炎或脑膜炎);
- 记症状日记:门诊治疗的患者,每天记录疼痛评分、分泌物变化,方便医生调整方案。
耳发炎虽然常见,但并不可怕——只要早分清类型、抓住治疗时机、做好护理和预防,大部分能很快好转。关键是别硬扛,出现耳部疼痛、分泌物等症状时,及时找耳鼻喉科医生,避免拖成慢性或引发并发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