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康复期里,有些患者会突然出现耳鸣或耳朵听不清的情况,这不是个例,背后藏着几个常见的医学原因——比如身体的应激反应、某些药物的影响,还有感染可能扩散到耳朵。搞清楚这些原因,就能更科学地应对。
全身应激反应会影响耳朵功能
当身体遇到严重感染时,交感神经会变得“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这会让耳朵里(耳蜗)的毛细血管收缩,局部血流速度可能减慢30%到40%。同时,体内的皮质醇(一种压力激素)水平会升高,影响听觉神经传递信号的效率,据临床数据,大概80%的患者会出现高频耳鸣(比如像蝉鸣一样的高调声音)。这种应激反应的影响因人而异:年轻人的耳蜗功能恢复速度通常比老年人快2到3倍,但如果本身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可能会变成持续性的听力损伤。
有些抗菌药物可能伤耳朵
有些抗菌药物(比如氨基糖苷类),用多了可能会伤耳朵,而且剂量越大,风险越高。研究发现,当血液里的药物浓度超过8微克/毫升时,耳朵里的耳蜗毛细胞(负责感知声音的细胞)会更容易“死亡”,而且这种损伤和细胞里的线粒体DNA突变有关。据临床统计,大概15%用了这类耳毒性药物的患者会出现暂时的听力下降,其中70%的人在停药后3个月内能恢复。所以用这类药的时候,医生通常会搭配改善血管功能的药物,还会定期测血液里的药物浓度,避免过量。
感染可能扩散到耳朵
肺炎的病原体还可能“跑”到耳朵里,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沿着颈动脉旁边的间隙慢慢往颅底(耳朵附近)移,速度大概每小时0.5到1厘米;二是通过神经纤维“搭便车”,从肺部扩散到耳朵;三是上呼吸道感染(比如鼻炎、咽炎)会让连接鼻子和耳朵的咽鼓管开得更频繁(比平时多5到8倍),病原体容易顺着进去。比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急性中耳炎,68%的情况都出现在肺炎症状最严重的时候。要预防的话,可以用生理盐水喷鼻子,保持鼻腔通气;擤鼻涕的时候要单侧交替轻轻擤,避免把压力传到中耳;补充点维生素A,帮呼吸道的黏膜修复。
康复期出现症状要及时干预
如果出现听力异常(比如耳闷、听不清),建议72小时内去做两个检查:纯音测听(测能听到的最小声音)和声导抗(测中耳的压力和功能)。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有三种:一是改善微循环,比如用前列地尔,它能抑制一种叫磷酸二酯酶的物质,增加内耳的血流;二是修复神经,比如甲钴胺,能让听觉神经传递信号的速度快0.5到1.2米/秒;三是高压氧治疗,每次做90分钟,能让耳蜗里的氧分压提高3倍,帮助细胞恢复。治疗期间,医生会在第3天、第7天做听性脑干反应检查(测听觉神经的反应速度),如果波V的潜伏期(信号传递的时间)缩短了0.3毫秒,说明治疗有效果。
康复后要做好预防护理
对于重症肺炎康复的人,建议试试“三三二”防护法:每天做3次耳廓按摩(揉耳朵),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周做3次咽鼓管开放训练(比如吞咽口水+捏着鼻子鼓气);每两周自己测一次听力(用标准的听力筛查程序,比如手机上的听力测试APP,或者去医院做简单筛查)。65岁以上的患者,建议做个前庭功能评估(前庭是耳朵里管平衡的部位),研究显示,针对性的前庭训练能降低60%的跌倒风险。
总的来说,肺炎康复期出现耳鸣或听力下降,大多和身体的应激反应、药物影响或感染扩散有关。只要及时弄清楚原因,尽早检查、规范治疗,大部分情况能缓解或恢复。平时做好预防(比如按摩耳朵、训练咽鼓管),也能降低风险。如果出现症状,别拖着,尽快找医生,早干预早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