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腹部有很多重要器官,要是出现持续或有规律的疼痛,往往是身体在提醒有健康问题。据统计,我国成年人消化系统疾病的患病率在逐年上升,而腹痛是这类疾病的核心症状,背后可能涉及十几种常见疾病。
胃溃疡的疼痛规律和原因
胃溃疡引起的疼痛有典型规律——空腹时胃酸直接刺激溃疡面,会有烧灼感;吃点东西后,胃酸被中和,疼痛就会缓解。现在医学已经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重要原因,这种细菌会分泌尿素酶等物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要注意的是,约20%的患者可能没有这种典型的疼痛表现,容易被忽视。
腹痛要分清楚五类原因
临床里遇到腹痛,要重点区分五种情况:1. 功能性胃肠病:像肠易激综合征这类,没有器官实质病变,症状和心理压力、情绪关系很大;2. 器质性病变:比如胆结石、阑尾炎这些有明确器官异常的问题,需要处理病灶;3. 心血管相关疼痛:比如心肌缺血可能会表现为上腹痛,尤其老年患者要特别警惕,别当成普通胃痛;4. 妇科急症:育龄期女性出现腹痛,要排除卵巢囊肿蒂扭转这类紧急情况;5. 全身性疾病: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病,也可能伴随腹痛,需要结合全身症状判断。
这些腹痛信号要立刻就医
出现以下情况,一定要赶紧去医院,不能拖:疼痛持续超过6小时还没缓解;有消化道出血的迹象,比如呕吐物带血或者拉柏油样黑便;肚子摸起来像木板一样硬(医学上叫“腹膜刺激征”),说明可能有腹膜炎;出现意识模糊、皮肤湿冷、出冷汗等休克表现;原本规律的疼痛突然加重,或者性质变了(比如从隐痛变成剧痛)。
这些生活习惯会伤肠胃
很多常见的生活习惯,其实在悄悄伤害消化系统:熬夜或睡前长时间看手机、平板,会打乱胃肠激素的分泌节奏;经常吃高脂、高盐、辛辣的食物,会增加胃黏膜损伤的风险;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一些常见的止痛药、退烧药),得溃疡的几率会明显升高;长期压力大、不会调节情绪,比如经常焦虑、紧张,容易引发功能性胃肠病。
分三层做好肠胃防护
分“三级”做好预防,可以有效降低消化系统疾病的风险:1. 初级预防(没病先防):饮食上遵循“三温三慢”——吃温度合适、质地软的食物,慢慢嚼、慢慢咽;作息上,吃完饭2小时内别躺着或久坐,晚上别吃夜宵,避免加重肠胃负担。2. 二级预防(早发现早干预):用正念冥想、深呼吸之类的方法缓解压力,调节自主神经功能;如果经常腹痛,记个“疼痛日记”,把疼痛的时间、部位、诱发因素(比如吃了冰饮、生气)、缓解方式(比如热敷后好点)写下来,帮医生更快找到原因。3. 三级预防(有病防变):40岁以上的人,建议每2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早发现息肉、溃疡或早期癌症;如果确诊幽门螺杆菌感染,一定要严格按医生的疗程治疗,别自行停药。
现在有这些先进的诊疗技术
现在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越来越先进:超声内镜能更清楚地看清消化道管壁的结构,帮医生判断病变深度;碳13呼气试验是无创检查,测幽门螺杆菌的准确率超过90%,不用插管;人工智能辅助系统能帮忙识别胃肠镜图像里的早期癌症,提高检出率;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可以微创切除消化道的病变,不用开刀,恢复更快。
要提醒的是,所有诊疗方案都得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别自己乱猜或乱吃药。如果腹痛持续不好转,建议建个“症状档案”,把疼痛的时间、部位、什么情况会诱发、什么情况能缓解都写清楚,这对医生诊断会有很大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