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时发现厕纸带血,或是马桶里的大便泛着红,不少人第一反应都是“得了痔疮吧”。但如果鲜血和粪便混在一起,还伴着持续腹痛,那可得警惕——这可能是肠道在拉响“红色警报”。医学上把这种情况叫“黏液脓血便”,背后藏着三类常见疾病:急性肠道感染、免疫性肠病,还有肠道肿瘤。有研究显示,约35%长期便血的患者,一开始都误以为是普通肠胃炎。更要小心的是,这三类疾病早期症状特别像,靠自己猜很容易弄错——就像三个戴同款面具的“刺客”,得靠医生的专业检查才能“拆穿”。
免疫性肠病的“伪装术”
免疫性肠病里最典型的是溃疡性结肠炎,简单说就是免疫系统“乱打人”,把自己的肠道当成了“敌人”。它急性发作的时候,和细菌性痢疾特别像——每天拉3-6次稀便,大便里混着黏液和暗红色血丝,还会左下腹绞痛、发烧。但和普通感染不一样的是,这类患者大多有“早上一醒就想拉肚子”的情况,而且用抗生素没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病越来越“爱找年轻人”——临床数据显示,20-30岁的患病率比五年前高了18%,可能和现在人压力大、吃的东西越来越精细有关。要是炎症长期没控制住,肠黏膜会被破坏,身体里的蛋白质会流失,铁也吸收不了,人就会慢慢瘦下去,脸色变得苍白。
感染性腹泻的“闪电战”
食物中毒或者急性肠炎引起的便血,往往来得特别快——病原微生物释放的毒素,会在24-48小时内让肠道发炎,患者可能先拉水样便,很快就变成黏液带血的大便,还伴着剧烈腹痛、发高烧。这种情况大多有“吃了不干净的东西”的经历,潜伏期短是关键特点。
诺如病毒和沙门氏菌是常见的“凶手”——诺如病毒容易在密闭空间(比如学校、食堂)爆发,沙门氏菌常藏在没煮熟的鸡肉、鸭肉里。现在有了新的分子诊断技术,用粪便多联检能在6小时内查出病原体,准确率有92%,比以前快多了。
肿瘤性出血的“持久战”
结直肠癌引起的便血更“会藏”——刚开始可能只有大便隐血(肉眼看不到血,化验才能查到),等肿瘤长大才会出现黏液脓血便。和免疫性肠病“反复犯”不一样,肿瘤导致的排便问题是一直存在的,还会跟着排便习惯改变(比如一会儿便秘一会儿腹泻)、大便变细这些情况。
40岁以上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风险,建议把肠镜加入常规体检项目。研究发现,早期筛查能让肠癌的5年生存率升到90%。另外要提醒的是,肠镜前的肠道准备好不好,直接影响检查准不准——现在有了新型缓泻剂,清肠合格的人能达到85%以上。
科学应对的“三重门”
遇到便血的情况,最正确的做法就是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一般会用“问情况-做化验-拍片子”三步来找原因——血常规能看出有没有感染或者贫血,粪钙卫蛋白检测能快速知道肠道炎症有多严重,多排CT和肠镜就是“照妖镜”,能把肠道里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
确诊前千万不要自己乱吃药,尤其是抗生素和止泻药,可能会加重某些感染。这段时间要多喝水,把症状变化记下来(比如什么时候开始拉、拉的次数、有没有腹痛),能帮医生更快判断。如果肠道炎症反复犯,建议做个基因检测看看有没有遗传风险,同时写饮食日记,排查是不是吃了什么东西诱发的。
总之,便血不是小问题,别一上来就归罪于痔疮。无论是黏液脓血便,还是反复出现的便血,都要及时去医院查清楚原因——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把肠道的“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