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科学管理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接下来我们从饮食、运动、药物和动态监测四个方面,聊聊高脂血症的实用管理方法。
饮食干预:吃对了,血脂自然稳
地中海饮食是公认的“护心饮食”,核心是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比如紫色的蓝莓、绿色的菠菜、橙色的胡萝卜,这些天然食物中的植物化学素能帮着抑制胆固醇合成。主食要换个吃法:用全谷物代替一半的精制碳水(比如白米、白面),像燕麦里的β-葡聚糖,能减少30%的胆固醇吸收。
蛋白质也有“黄金比例”:3份深海鱼(比如三文鱼、鲭鱼)、2份植物蛋白(豆腐、鹰嘴豆)、1份禽类瘦肉(比如鸡胸脯肉)。还要避开“隐形坏脂肪”——反式脂肪酸,它藏在加工食品的起酥油、植脂末里,每天摄入量别超过总热量的1%。坚果虽然含优质脂肪,但每天最多吃25克(差不多一把),别贪多。
运动疗法:动起来,血脂慢慢降
根据运动指南,每周要凑够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或者75分钟高强度运动(比如快跑、跳绳、HIIT)。还有个小技巧:餐后30分钟散步,能让甘油三酯水平下降18%。如果没时间一次动30分钟,试试“碎片化运动”——每天分3次走10分钟,效果比单次30分钟还好。
力量训练也不能少,每周2次,用弹力带做复合动作(比如硬拉加推举),能提高基础代谢率5%。运动前后一定要做5分钟动态拉伸(比如扩胸、压腿),避免受伤。如果体重指数(BMI)超过28,建议先从水中运动开始(比如游泳、水中漫步),慢慢过渡到陆上训练,减轻关节压力。
药物治疗:需规范,别自己乱调
如果坚持3个月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后,血脂还是不达标,就得考虑用药了。他汀类药物是基础,中等强度他汀加上依折麦布,能让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达标率提升到76%。要是属于极高危人群(比如有心肌梗死史),PCSK9抑制剂能让LDL-C再降60%。
用药期间要定期查肝酶和肌酶,要是出现肌肉酸痛、乏力,得赶紧去医院。还有种新型降脂药Inclisiran(小干扰RNA药物),每6个月皮下打一次就能维持效果,适合总忘吃药的人。不管用哪种药,都要每3个月查一次血脂四项(总胆固醇、甘油三酯、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确保治疗有效。
动态监测:把管理落到实处
建议建个“血脂管理档案”——记下来每天吃了什么、动了多久,还有每月的血脂检测数据。如果LDL-C一直高于4.9mmol/L,要加查脂蛋白(a),因为它也是心血管风险的“隐藏杀手”。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能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别忘了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因为糖尿病前期的人,血脂异常进展速度是正常人的2.3倍。另外,血管内皮功能检测(FMD)比传统超声更敏感,能更早看出治疗有没有效果,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高脂血症的管理是场“持久战”,需要饮食、运动、药物和监测环环相扣。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才能真正把血脂控制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