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尖周炎是牙髓感染后常见的问题,治疗要遵循“阶梯式”原则,主要分三步:先控制急性炎症,再处理根管系统,必要时进行手术,每一步都要结合拍片结果和实际症状来决定。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当根尖区出现急性化脓性炎症时,医生可能会用两种常用抗生素联合,覆盖常见的细菌类型。但要注意,抗生素只能控制细菌扩散,没法钻进钙化的根管里清除感染源。等症状缓解后48小时内就要停药,避免让细菌产生耐药性。
显微根管再治疗技术
如果第一次治疗没成功,显微根管技术能用高倍显微镜(放大16-25倍)让医生清楚看到根管细节。治疗要点包括:用锥形束CT精准找到根管的异常结构;用镍钛材质的电动工具重新预备根管;用超声清洗加次氯酸钠溶液消灭根管里的细菌膜;用生物陶瓷材料把根管填严实。临床数据显示,这种技术能把再治疗成功率提升到85%-90%,特别适合之前没找到根管、填充不密合的情况。术后要定期拍数字牙片,观察根尖愈合情况。
根尖手术的适应症
如果非手术治疗没法清除感染,就要考虑显微根尖外科手术。现在的手术会做小切口(长度≤15mm),切掉根尖的角度控制在0°-10°之间,把根面磨平后用MTA材料从根尖方向填充,术后用低能量激光帮助组织修复。手术主要适用于这些情况:根管钙化堵死、治疗器械断在里面拿不出来、根尖长了囊肿等。5年随访显示,规范手术能让90%以上的患牙保留功能。
治疗决策评估体系
制定治疗方案要综合12项临床指标,主要包括:根尖拍片显示的阴影大小(超过5mm要谨慎);之前根管填充的质量(没填满或填太多的情况);牙根被吸收的程度(水平吸收超过1/3的话,效果可能不好);牙齿的咬合情况(如果有咬合创伤要一起调整)。建议大家把之前的治疗记录都带给医生,比如之前根管预备的参数、用的填充材料这些关键信息。
患者配合要点
- 急性期护理:用0.12%的氯己定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卫生;
- 咬合管理:别用患侧嚼硬东西,吃软一点的食物(硬度<30N);
- 体位调节:睡觉的时候把头部垫高10-15°;
- 疗效监测:注意记录吃冷吃热时牙齿反应的时间变化。
特殊人群要注意:糖尿病患者要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吸烟者手术前至少要戒烟10天。治疗全程要配合拍片检查,锥形束CT的辐射剂量要控制在50μSv以下。
总的来说,根尖周炎的治疗需要循序渐进,从控制炎症到根管处理再到必要的手术,每一步都要结合检查结果和患者情况。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护理,定期复查,大部分患牙都能保留正常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