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腹痛是儿科很常见的症状,涉及消化、泌尿、神经等多个系统。家长得了解常见诱因和应对方法,既不用过度焦虑,也能及时识别危险信号。
常见诱因解析
- 生理性腹痛
孩子腹壁薄,肚子受凉容易引发肠痉挛——冷刺激会让肠道肌肉突然收缩,表现为一阵一阵的绞痛。平时可以给孩子穿贴身棉质背心,运动后及时换干爽衣服,避免肚子受凉。 - 饮食相关性腹痛
吃太多、吃太油腻的食物,容易导致消化不好。胃里的东西排空慢,会让人觉得胃胀、隐隐作痛,还可能伴随打嗝、反酸水。建议少吃多餐,餐后适当散步,也可以喝淡山楂水帮着消化。 - 功能性便秘
膳食纤维吃太少(比如每天少于5克)、喝水不够(每天不到1000毫升),是便秘的主要原因。大便干硬堵在肠子里,会引起左下腹涨疼。要多吃西兰花、猕猴桃等高纤维食物;实在不行,得在医生指导下用乳果糖。 - 心身性腹痛
学龄孩子情绪紧张、焦虑会影响肠道神经,出现功能性腹痛——疼的位置不固定,是隐隐的疼,而且情绪越差,肚子越疼。平时要帮孩子规律作息,通过亲子游戏、画画等方式疏解压力。
家庭护理方案
- 物理缓解
热敷可以用医用硅胶热敷袋,温度别超过40℃,每次敷15分钟。顺时针揉肚子时力度要轻,用手掌压到皮肤稍微陷下去一点就行,别太用力。 - 饮食调节
腹痛急性期先别吃固体食物,改喝米汤、稀粥这类流质;症状缓解后,再慢慢加香蕉、苹果泥等好消化的食物。碳酸饮料、含糖零食要避开。 - 症状观察
要记清楚疼痛的发作时间、持续时长、缓解方法,还有有没有伴随呕吐、拉肚子等症状。可以用儿童专用的疼痛评估表(比如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通过孩子的表情判断疼得有多厉害。
紧急就医指征
出现以下任何一种情况,必须马上就诊:
- 肚子持续疼超过2小时不缓解;
- 伴随发烧(体温>38℃)、呕吐或血便;
- 肚子不让碰,一按就哭得更厉害;
- 精神萎靡、尿量比平时少。
预防管理策略
- 饮食管理
每天吃5种不同颜色的蔬果(也就是“彩虹饮食”),保证营养均衡。早餐可以加奇亚籽增加膳食纤维;每天饮水量(毫升)=年龄×100+500(比如3岁孩子就是800毫升)。 - 排便训练
帮孩子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比如餐后坐便盆5-10分钟,建立排便反射。学龄孩子可以练腹式呼吸:吸气时肚子鼓起来,呼气时慢慢收缩,有助于排便。 - 环境调控
家里温度保持22-24℃、湿度50%-60%;别让风直接吹肚子,空调房里穿连体睡衣保护腹部。 - 健康教育
用绘本给孩子讲消化系统知识,让他明白“肚子为什么会疼”;培养自主进食习惯,别追着喂。还要教会孩子用0-10分的数字评分法说疼感(0分不疼、10分最疼),方便准确表达不适。
家长要注意:3岁以下孩子腹痛表现不典型,如果出现哭闹不止、双腿蜷缩、拒食等情况,必须立即就医排除肠套叠等急症。平时要定期体检监测生长曲线;如果腹痛反复发作,要带孩子做心理行为评估,看看是不是情绪问题引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