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咽喉一直有异物感超过5天,要小心可能是扁桃体炎。扁桃体是我们免疫系统的重要防线,帮着抵挡病原体,但它特殊的结构(比如表面的隐窝)有时候也会变成炎症的“发源地”。搞清楚它怎么发病、有什么表现,能帮我们及时发现健康风险。
发病机制解析
扁桃体是淋巴组织,表面有几十个像小凹陷一样的隐窝,这些隐窝能“抓住”空气中的病原体。要是免疫力下降(比如累着了、着凉了),原本潜伏的链球菌、葡萄球菌之类的细菌就可能冲破咽喉黏膜的防御,在隐窝里大量繁殖,引发炎症。现在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或者总用空调(空气太干),会让咽喉黏膜的防御力变弱,更容易被感染。
典型临床表现
扁桃体炎发作时,会有这些明显症状:
- 吞咽疼:急性发作的时候,咽东西的疼会越来越厉害,有时候还会扯着耳朵疼(比如咽口水时耳朵跟着疼)
- 发烧:体温经常升到38℃以上,还会打寒战、头疼、没力气
- 喉咙变样:扁桃体又红又肿,表面可能有黄白色的脓点(像小白点)或者小滤泡
- 声音哑:说话含糊不清,严重的话连嘴都张不大(比如想喝水都张不开嘴)
- 全身反应:孩子会肚子疼、吐,大人更多是四肢酸痛、没胃口
要注意,大概20%的人一开始会当成普通咽炎,耽误治疗可能会引发并发症(比如中耳炎、颈部脓肿)。如果出现呼吸急促、脖子一侧突然肿起来、连呼吸都费劲,得马上去医院。
家庭护理原则
没明确诊断前,可以用这些方法缓解不舒服:
- 润咽喉:用0.9%的生理盐水漱口(像平时刷牙一样含着漱),保持咽喉湿润,减少细菌残留
- 吃软的:选粥、汤、鸡蛋羹这类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别吃辣的、硬的(比如坚果、干馍),每天要吃够维生素C(比如橙子、猕猴桃)
- 记病情:拿本子记好体温变化(比如早上37.5℃、晚上38.8℃)、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比如昨天早上开始咽疼)、有没有加重(比如今天比昨天更疼)
- 调环境:房间要开窗通风(每天2次,每次30分钟),湿度保持在50%-60%(可以用加湿器,或者挂湿毛巾)
要提醒的是,抗生素只有对细菌感染有用,必须通过血常规或者快速抗原检测确定是细菌感染才能用。自己乱吃抗生素会让肠道菌群乱掉(比如拉肚子),还会让细菌产生耐药性(以后再用就没效果了)。
就诊评估要点
去医院前最好准备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快判断: ✅ 症状持续多久了?比如“异物感5天,今天开始发烧” ✅ 疼得影响生活吗?比如“疼得没法吃早饭”“晚上睡不着” ✅ 发烧的规律?比如“每天下午烧到38.5℃,吃退烧药能退一点” ✅ 有没有伴随症状?比如“耳朵也疼”“声音哑得说不出话” ✅ 以前有没有过类似情况?比如“去年得过扁桃体炎,吃了抗生素好的”
要是有这些情况,赶紧去急诊: ⚠️ 高烧48小时不退(比如吃了退烧药还是39℃以上) ⚠️ 吃不下东西、喝不了水(比如口干、尿少、嘴唇起皮) ⚠️ 呼吸急促(比如每分钟呼吸超过30次)或者张不开嘴 ⚠️ 脖子上的淋巴结突然变大(比如像鸽子蛋一样,摸起来很疼)
长期管理策略
老复发的扁桃体炎(比如一年犯3次以上),要查背后的原因——大概70%的人同时有鼻窦炎(鼻子堵、流黄鼻涕)或者胃食管反流(反酸、烧心),这些问题会反复刺激扁桃体。建议每年做一次咽喉内镜检查,早处理慢性病灶(比如鼻窦里的脓、反流的胃酸)。
平时可以试试锻炼咽喉肌肉:含一口温水(别太烫),仰头慢慢咽下去,每天做3组(每组10次),能减少食物残渣留在扁桃体隐窝里,降低感染风险。
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急性发作控制住后,要和耳鼻喉科医生聊治疗方案。研究显示,有些适合的人做低温等离子消融术(一种微创治疗),能把扁桃体里的病灶消掉,既减少复发,又能保留扁桃体的免疫功能。
总的来说,扁桃体炎是常见的咽喉问题,但忽视它可能会变严重。早发现症状、正确护理、及时找医生,才能守护好咽喉健康——毕竟,能舒服地吃、痛快地说,才是日常的小幸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