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能不能顺畅通气,和鼻子里的几个关键结构密切相关。比如分隔左右鼻腔的鼻中隔,它是支撑鼻腔的骨头支架,如果变弯(医学上叫“偏曲”),就可能影响通气——其实约82%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但只有偏曲超过10度时,才会出现明显的鼻塞、呼吸不畅。还有下鼻甲,它是调节气流的“开关”,会周期性充血肿胀,所以我们的鼻子本来就有“生理性交替通气”的情况,比如有时候左边通右边差点,过会儿又反过来,这是正常现象。
炎症会让鼻腔“越肿越堵”
鼻炎发作时,鼻腔黏膜会发炎肿胀——炎症会让血管变“通透”,液体渗出来导致黏膜肿起来。本来就不宽的鼻腔,有效通气面积会直接减少30%到50%。而且炎症还会激活局部神经反射,越发炎越容易鼻塞。比如过敏性鼻炎患者碰到过敏原,15分钟内鼻子的阻力就能翻3倍,立马堵得难受。
多种问题一起,堵得更厉害
很多人不是单一问题,比如鼻中隔偏曲常和鼻甲肥大“搭伙”——鼻中隔偏曲是“结构上堵”(骨头弯了挡路),鼻甲肥大是“黏膜肿起来堵”,双重阻碍。CT检查发现,这类患者的鼻腔最窄处比健康人小62%。如果再合并鼻窦炎,脓鼻涕排不出去,会越堵越严重,形成“越肿越堵、越堵越肿”的恶性循环。
怎么判断自己是哪种鼻塞?
交替性鼻塞(就是“换边堵”)有三个典型特点:① 和体位有关——侧躺时下面的那侧鼻子更堵;② 有规律——每2到7小时会自己换边;③ 怕环境变化——比如温度一冷一热、吹空调就犯。
要注意和这些情况区分:比如鼻息肉(鼻子里长了肉疙瘩,堵得更严重,不会换边)、药物性鼻炎(长期用快速通鼻的喷药导致的,越用越堵)。如果单侧鼻子持续堵超过14天,一定要做鼻内镜检查,排除鼻子里长东西的可能。
一步步治,先试基础方案
先从简单的基础治疗开始,大部分人能缓解:
- 鼻腔冲洗:每天用200ml生理盐水冲鼻子,把脏东西、炎症分泌物冲出来,减轻黏膜肿胀;
- 激素喷鼻:按规范用糖皮质激素喷鼻剂(是局部用药,不是口服激素,副作用小);
- 调环境:家里湿度保持40%到60%——太干会让黏膜缺水出血,太湿容易滋生细菌;
- 改睡姿:睡觉把头部垫高15度(比如多垫个枕头),减少鼻腔充血,缓解夜间鼻塞。
如果基础治疗3个月没效果,可能要考虑手术:比如鼻中隔偏曲要矫正(把弯的骨头修直)、鼻甲肥大老不好要做下鼻甲成形术(缩小鼻甲)、有慢性鼻窦炎的话用鼻窦球囊扩张术(通开堵的鼻窦)。
长期管好鼻子,才不会反复
要想不反复堵,得长期维护:
- 建个“鼻腔健康档案”:每周自己评估通气情况(比如有没有堵、有没有鼻涕)、季节性过敏原检测(对花粉、尘螨过敏的话提前防)、每半年做次鼻内镜检查(看看鼻子里有没有变化);
- 记“症状日记”:比如什么时候堵、碰到什么东西犯了(比如花粉、冷空气),方便找诱因;
- 重点提醒:快速通鼻的减充血剂(比如某某滴鼻液)别用超过7天——不然会变成“药物性鼻炎”,越用越堵,更麻烦。
其实,维护鼻子通气不是“只治一次”的事,得从结构、炎症、环境等多个方面入手。如果基础治疗3个月没效果,建议做客观检查(比如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测鼻腔气流),让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如果鼻子持续堵超过2周,一定要及时看医生——别拖,拖久了可能会引发中耳炎、鼻窦炎等并发症。
鼻子通气是小事,但堵久了会影响睡眠、听力甚至心情,早关注早干预,才能少遭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