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低头刷手机刷到后脑勺发麻时,压根没意识到颈椎正在承受额外压力。有研究发现,现在人每天低头时间平均超过4.5小时,这种持续的压力会让颈部肌肉“被迫”处在不正常的状态,时间久了就会引发各种不舒服。其实从颈椎的力学结构来看,就能明白这些疼痛是怎么来的。
颈椎受伤的三大生活原因
长时间低头是最主要的诱因。当脑袋往前倾15度时,颈椎要承受的重量差不多有27公斤(相当于扛了袋大米)。这种超过正常范围的压力,会让斜方肌、肩胛提肌这些表层肌肉“被迫帮忙”,慢慢变得僵硬痉挛;时间久了还可能让肌肉纤维排列乱掉。临床观察发现,连续低头超过2小时,颈部肌肉里的乳酸(导致酸痛的物质)会比正常情况高2倍多。
温度变化影响血液循环也不容忽视。当环境温度低于22℃时,颈部表面的血管会收缩,血流速度减慢40%左右。这样代谢废物(比如乳酸、钾离子)就排不出去,堆在肌肉里刺激神经,让人觉得酸涨疼。
缺乏正确运动是藏得深的“隐形凶手”。每周规律运动少于2次的人,深层颈屈肌(维持颈椎稳定的“核心肌肉”)的力量每年下降速度是运动者的3倍。当这些“核心肌肉”变弱,颈椎稳定性就差了,其他肌肉得“加班”帮忙,慢慢形成越累越弱、越弱越累的恶性循环。
科学护颈的三个方法
工作间隙动一动。有个临床验证有效的“20-20-20法则”:每工作20分钟,起来走20步,再做20次“米字操”(用下巴写“米”字)。这个动作能让颈椎前后左右活动,激活8组主要颈部肌肉,再配合深呼吸,能让椎间孔(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地方)的血流量增加65%左右,缓解肌肉紧张。
睡对姿势很重要。侧睡时,枕头高度最好是肩宽的1.2倍;仰睡时要保持颈椎和胸椎自然的生理弯曲。可以选能调节支撑力的枕头和床垫,试试“沙滩式睡姿”——胳膊自然放在身体两侧,腿稍微弯一点,这样能让椎间盘的压力分布更均匀,改善30%左右。
冷热交替缓解疼。脖子刚痉挛的时候,先敷10分钟冰袋(别直接贴皮肤,用毛巾裹着),防止炎症扩散;之后再用40℃左右的热毛巾或暖宝敷。敷的时候重点敷大椎穴(脖子后面最突出的骨头下面),同时慢慢转动脖子,能让局部血流量变成原来的3倍,更快把代谢废物排出去。
哪些情况要赶紧去检查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赶紧去看医生:脖子一直隐隐作痛,还带着胳膊发麻(可能是神经被压了);换姿势时突然头晕(可能是椎动脉供血不好);晚上疼得醒过来,影响睡觉(炎症因子在夜里活跃)。可以做颈椎动态影像检查,看看椎间孔在不同姿势下的形状有没有变化。
预防要趁早,35岁前做系统预防,能把颈椎退化的风险降低40%。可以把颈椎功能检查加入常规体检,重点看椎间盘的T2信号(能反映里面的水分,水分少了说明退化)和颈椎曲度(正常是12-15度的前凸)。如果有轻度退化,蛙泳之类的康复运动能帮椎间盘补充营养。
现在人护颈椎得有整体意识,调整工作方式、改改生活习惯、提前做预防,才能保持颈椎的力学平衡。平时可以定期自己检查颈椎状态,早发现不舒服的信号,必要时找专业康复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