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耳鼻喉科很常见的疾病,不管是表现还是治疗,都跟着“急慢性阶段”走。搞清楚急性和慢性的病理区别,能帮我们更精准地预防和处理它。
病理机制的差异化表现
急性中耳炎大多由上呼吸道感染(比如感冒)引发,病菌顺着咽鼓管逆行进入中耳腔,导致急性化脓性炎症。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鼓膜充血、中耳积液,往往在72小时内突然出现剧烈耳痛,还会伴随传导性听力下降。慢性中耳炎则多是急性期治疗不彻底拖出来的——如果炎症持续超过6周,就会发展成中耳黏膜的慢性炎症,常伴随鼓膜穿孔,耳朵反复或持续流脓。有研究发现,约65%的慢性中耳炎患者存在咽鼓管压力调节障碍(ETD),导致中耳通气失衡;这种功能异常和过敏性鼻炎、鼻息肉等基础病关系很大,有这些病的人得慢性中耳炎的风险是普通人的3倍多。
临床症状的鉴别要点
急性中耳炎的典型表现很鲜明:突然发作的耳痛(82%的患者会出现)、听声音不清楚(平均气导听力下降25-30分贝)、耳朵发闷发胀(摸起来鼓膜鼓鼓的),小孩还可能发烧,体温最高能到39℃。
慢性中耳炎的特点则是“反复”和“持续”:耳朵要么间歇性流脓,要么一直流;会有高频耳鸣(多在4000-8000赫兹之间);听力下降慢慢加重(还是传导性的);用耳内镜检查能看到鼓膜边缘有穿孔。
分阶段治疗方案
急性期治疗遵循“先保守、再干预”的原则:首先用糖皮质激素鼻腔喷雾联合减充血剂,改善咽鼓管通气;如果鼓膜膨隆明显、中耳积液多,可通过鼓膜穿刺把积液引流出来。
慢性期需要综合处理:可以局部使用滴耳液;如果鼓膜穿孔或听力下降严重,可选择鼓膜修补术(成功率超过90%)或鼓室成形术;还要定期清理耳道,一般每3个月一次。
预防性干预措施
做好三级防护能降低复发风险:第一,基础防护——每天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2次,每侧用200ml左右;第二,环境管理——游泳时戴硅胶耳塞(能挡住98%的水),避免脏水进耳朵;第三,免疫调节——过敏体质的人可以每半年查一次IgE水平,关注过敏状态。
通过CT检查能看到,规范治疗后慢性中耳炎患者的咽鼓管功能评分(ETIS)能改善2.3分。如果两只耳朵都有问题,要先处理急性发炎的那侧,等炎症控制住(CRP降到10mg/L以下)再治另一侧。
康复监测标准
康复期要建立动态随访体系:每6个月复查一次纯音测听,跟踪听力变化;手术后1年做颞骨高分辨率CT,检查恢复情况;每季度用耳内镜检查,重点看鼓膜有没有长好。有研究证实,规律随访能把术后复发率从18.2%降到4.7%。如果耳朵发闷超过2周还没缓解,要及时做声导抗测试(用226Hz探头),评估中耳压力状态。
要注意的是,儿童患者治疗时需调整用药量,3岁以下婴幼儿禁用含新霉素的滴耳液;老年患者如果合并糖尿病,要加强局部清创频次(每周2次)。整个治疗过程都得在耳鼻喉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别自己乱用药,避免出现耳毒性风险。
总的来说,中耳炎的急慢性阶段在病理、症状和治疗上都有明显区别,分阶段应对、做好预防和随访,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保护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