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感染是临床不太常见但危害很大的疾病,主要涉及全身代谢失衡和局部脊柱结构破坏两方面问题。最新研究显示,它的年发病率大概是每10万个人里有1到3个,而且还在逐年上升。早点了解它的发病原因和表现,对早期干预很重要。
全身性影响:免疫乱了,代谢也跟着乱
当病原体侵犯脊柱时,免疫系统会激活并产生大量炎症因子,引发明显的代谢问题。85%的患者会持续发烧(体温超过38℃),60%的人还会打寒战、全身肌肉疼。炎症因子IL-6和TNF-α的水平异常升高,会加快蛋白质的分解,每天大概会流失200到300克肌肉,导致肌肉越来越萎缩。
铁代谢异常也是一个明显问题,约70%的患者会出现缺铁,表现为血清铁蛋白降低、转铁蛋白结合铁的能力下降。这种代谢问题会让65%的人出现贫血,患者会觉得没力气、稍微活动就累。如果炎症持续很久,身体的基础代谢会提高20%到30%,但能量利用效率却下降40%,变成“吃得多人更瘦”的状态。如果没治疗,慢性病例6个月内体重会下降12%到15%,主要是肌肉量减少。
局部破坏:脊柱结构坏了,神经也受影响
骨头被侵蚀,支撑力下降
椎体是脊柱的承重部分,在感染环境下,骨密度会不断降低。影像学检查发现,椎体骨密度每周会下降5%到8%,2到3周后就可能出现椎体塌陷。椎间隙变窄是脊柱感染的典型表现,做MRI会看到椎间盘的T2信号变亮,而且椎间隙越窄,恢复情况越差。从生物力学角度看,如果椎体倾斜超过12度,相邻脊柱节段的老化速度会快3倍,容易变成驼背且越来越严重。
神经被压又被“烧”,恢复慢
急性期最常见的并发症是椎管内脓肿,当脓肿的压力超过80mmHg时,就会压迫神经,出现明显症状。神经传导速度检查发现,受压部位的神经传导速度会从正常的每秒120米降到每秒50米以下,出现手脚发麻、力气变小等能定位的症状。炎症因子对神经髓鞘的化学损伤更隐蔽,研究发现IL-1β和蛋白酶会让髓鞘的板层结构分开,导致阶段性脱髓鞘,这种损伤恢复通常需要3到6个月。
早发现:记住这些预警信号
三个症状一起出现,要警惕
持续背痛(早上轻晚上重)、全身炎症反应(低烧、睡觉出汗)、神经功能异常(感觉减退),这三个症状合起来是典型的“三联征”。如果这三个症状都有,确诊的准确率能达到89%。要注意的是,40%的早期患者会被误诊为普通腰背痛,耽误治疗。
这些情况,赶紧做MRI
如果有以下任何一种情况,要马上做MRI检查:①背痛超过4周,而且炎症指标CRP一直高;②出现能定位的神经症状(比如一侧手脚没力气);③休息、吃药等常规治疗3天没好转。发病3天内做MRI,诊断准确率能提到95%。
别踩坑:这些错误认知要纠正
三个常见误区
- 年龄误区:很多人以为老人容易得,但其实30到50岁的劳动者发病率更高(每10万中有4个),比老人(每10万中有2个)高,主要和工作中的劳损有关。
- 症状误区:早期背痛和普通腰背痛的区别在于,感染引起的背痛往往晚上更明显(82%的患者会有夜间痛,而普通腰背痛只有35%)。
- 发烧误区:有人发烧就只吃退烧药,但这样可能掩盖病情,如果退烧后炎症指标CRP还是一直高,要特别小心是感染。
预防要做好这几点
糖尿病患者要把空腹血糖控制在6到8mmol/L,餐后血糖不超过10mmol/L,因为高血糖会让免疫细胞的吞噬能力下降35%。久坐的人,建议每工作1小时做5分钟猫式伸展(像猫一样拱背、塌腰),能让脊柱局部的血流量增加40%。营养上,每天每公斤体重要吃至少1.2克蛋白质,维生素D建议每天补800IU。
脊柱感染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多方面配合,早期识别三联征、规范做MRI检查、纠正错误认知,能把致残风险降低60%以上。大家要记住,如果背痛超过2周,一定要去查炎症指标;医院也要完善多学科合作的诊疗机制,一起应对这个可能导致残疾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