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里的溃疡或黏膜肿块,有的是良性的小问题,有的可能是恶性的口腔癌。学会区分普通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常说的“口疮”)和口腔癌的关键差异,能帮我们早发现危险信号,对改善预后特别重要。
一、为什么会得?发病原因大不同
普通溃疡是和免疫力波动、局部创伤(比如咬到舌头)或食物刺激(比如吃辣)有关的良性自限性疾病,病灶是浅表糜烂,直径一般小于1厘米,7-14天能自己修复,常长在舌腹、颊黏膜等软黏膜处,而且会周期性发作。
口腔癌是上皮组织发生的恶性肿瘤,主要和长期慢性刺激有关——比如抽烟、喝酒、嚼槟榔,这些习惯会让细胞基因突变积累,最终形成癌细胞。癌细胞会突破黏膜底层,往深层组织浸润,还可能转移到颈部淋巴结。确诊需要做组织病理检查,常见类型有鳞状细胞癌、腺样囊性癌等。
二、怎么区分?症状特征要记清
普通溃疡有三个典型特点:能自愈(7-14天自己好)、形状规则(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清晰)、疼得明显(影响吃饭)。溃疡表面覆盖灰白色伪膜,周围红扑扑的,年轻人更常见。
口腔癌早期反而“不典型”:没诱因(突然出现黏膜白斑)、不疼(摸起来硬的肿块或溃疡)、好不了(溃疡超过2周没愈合)。典型病灶像“火山口”,边缘不规则隆起,底下凹凸不平,还可能伴随局部麻木、张不开嘴。注意!约30%早期患者不疼,容易耽误就诊。
三、什么时候要警惕?记住2周关键期
2周是区分良性与恶性的重要时间点——如果溃疡超过2周没好,或出现这些信号,一定要及时就医:溃疡处持续钝疼、张不开嘴、说话含糊、脖子摸到不疼的肿块。
尤其40岁以上、长期抽烟喝酒或嚼槟榔的人,建议每半年做一次专业口腔检查。临床数据显示,早期口腔癌(T1期)5年生存率能达80%,但晚期合并淋巴结转移的,生存率会降到30%左右,早发现早治是关键。
四、怎么治?治疗原则不一样
普通溃疡以缓解症状为主:用含漱液或保护黏膜的凝胶就行;如果一年发作超过6次,医生可能会开免疫调节的药。平时要少吃辛辣刺激食物,规律作息。
口腔癌得多学科协作治疗:早期以手术切除为主,术后结合放疗;中晚期可能要清扫颈部淋巴结,配合靶向治疗。治疗期间要注意营养,吃高热量、高蛋白的流质食物(比如粥、豆浆),维持身体状态。
五、怎么防?三级预防要做好
一级预防(防发病):戒槟榔、烟酒,别吃太烫的食物(超过65℃),避免长期刺激口腔黏膜。
二级预防(防进展):多吃新鲜果蔬,补充维生素B族、维生素A和叶酸,增强黏膜抵抗力。
三级预防(早发现):每年做1次专业口腔检查,重点关注超过2周没好的溃疡,或摸起来变厚、变硬的黏膜斑块。如果有癌前病变(比如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白斑),定期做口腔内镜检查(比如甲苯胺蓝染色),能早发现异常增生细胞。
总之,普通溃疡能自愈、疼得明显、形状规则;口腔癌常超过2周不好、不疼、形状不规则。记住2周这个“警戒线”——溃疡超期不愈,或出现张不开嘴、脖子有肿块等情况,一定要及时找医生。尤其是有长期烟酒、嚼槟榔习惯的中老年人,更要重视定期口腔检查。早识别、早干预,才能把恶性病变的危害降到最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