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学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筛查,已经形成了“量表+影像+生物标志物”的综合体系,能从不同角度帮我们早期发现认知异常。
神经精神量表就像“认知听诊器”,通过标准化问题检查记忆、计算、空间感知等方面的认知漏洞。临床常用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10分钟就能完成,对早期轻度认知障碍的检出率比较高;改良版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则像“认知温度计”,用30项评分量化认知衰退程度。
头颅影像检查也在不断进步,能直观看到大脑的结构和病理变化: CT扫描:作为基础检查,15分钟就能捕捉脑室扩大、脑沟增宽等结构性改变,但对早期海马体萎缩的检出率有限。 MRI检查:3特斯拉高场强磁共振能清晰显示海马体萎缩,分辨率可达0.5毫米,比传统CT清楚很多;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还能追踪白质纤维束的微观损伤。 PET扫描:结合淀粉样蛋白示踪剂的PET扫描,能实现β-淀粉样蛋白沉积的可视化,提前6-8年预警病理改变。权威医学期刊研究发现,PET扫描对早期诊断的准确性很高。
除了量表和影像,脑脊液和外周血的生物标志物检测,能从分子层面发现更早期的问题。通过腰椎穿刺获取的脑脊液,可检测tau蛋白磷酸化水平和Aβ42蛋白浓度变化;超灵敏的Simoa技术让这些生物标志物的检测下限大大降低,比传统ELISA方法灵敏感1000倍。外周血(即静脉血)的标志物检测也在快速发展,相关血液检测准确率已达较高水平。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指南推荐:
- 6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MoCA量表筛查+全脑MRI检查;
- 高危人群:携带APOEε4基因者,每6个月进行脑脊液生物标志物检测;
- 症状预警者:出现“舌尖现象”(想不起熟悉物品名称)或时间定向障碍时,立即进行PET-CT联合检查。
关于筛查的常见误区需要澄清:
- 误区一:CT正常就排除痴呆?CT对早期海马体萎缩的检出率不高,不能仅凭CT结果判断;
- 误区二:量表得分低就是痴呆?需先排除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可逆性因素;
- 误区三:影像显示萎缩必须用药?要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切勿自行用药。
研究显示,整合量表评估、影像学和生物标志物的综合诊断体系,可显著提升早期诊断准确率。建议有家族史的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系统筛查,抓住预防窗口期;65岁以上人群也应每年做常规筛查。总之,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筛查需要多手段配合,早发现才能早干预,更好守护认知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