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康复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伤口护理、营养支持、运动训练、定期检查、环境调整等多方面协同配合,才能帮助身体逐步恢复。
伤口护理:重点防感染
手术切口刚愈合时,就像脆弱的新生皮肤,一定要注意无菌保护。建议用医用防水敷料覆盖伤口,既能隔绝细菌,也方便每天观察有没有渗液。如果伤口插了引流管,要固定顺直,别让管子打折,不然可能导致液体逆流。要是发现伤口周围皮肤发热,或者分泌物颜色变深、变浑浊,得及时去做微生物培养检查,排除感染风险。
营养补充:分阶段吃对
术后营养要一步步来。刚开始可以吃清淡的流质食物,比如米汤、藕粉这类少渣的,之后慢慢过渡到鸡蛋、牛奶、鱼肉这类容易吸收的优质蛋白。每天吃的蛋白质里,优质蛋白要占四成以上,同时还要保证维生素B族的摄入(比如全麦、瘦肉、蔬菜里都有)。注意别喝咖啡、浓茶这类含咖啡因的饮品,可能会影响颅内压稳定,对恢复不利。
运动训练:循序渐进别着急
运动要按阶段来,不能急。术后48小时内,建议半坐卧位(上半身抬高30度左右),这样能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肿胀。第三天可以试着在床上动动胳膊、腿,活动关节;出院后再逐步练习走路、平衡。运动时可以测心率,保持在(220-年龄)×60%的范围里,这个强度比较安全,不会给身体太大负担。
定期检查:动态跟踪恢复情况
术后要定期做影像学检查,建立恢复档案。第一个月先做一次CT作为基础参考,之后每季度复查,对比脑室的大小变化。如果用三维重建技术,还能更精确地看脑脊液流动的通道有没有问题。要是出现走路不稳、认知能力波动(比如突然记不住事),得加做脑脊液动力学评估。平时可以用医生推荐的标准量表,记录每天功能改善的情况,比如能不能自己穿衣、吃饭。
环境调整:给恢复搭个“安全屋”
家里的环境也得改一改,让恢复更顺利。浴室要铺防滑垫、装垂直扶手,防止摔倒;床头建议抬高15-30度,有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认知康复可以一步步来:先练集中注意力(比如玩拼图、数豆子),再练执行功能(比如规划一天的活动)。另外,室内湿度要保持在40%-60%,温度尽量稳定,变化别超过2℃,这样身体更适应。
日常监测:每天记好“康复日记”
建议每天记录这些内容:喝了多少水、排了多少尿(液体出入量)、能连续活动多久(比如走10分钟还是20分钟)、神经功能的评分(比如医生给的肌力或反应评分)。据临床数据,规范做好这些康复管理,85%的患者在8周左右就能恢复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但每个人情况不同,得根据自己的进度来。
术后康复需要多维度配合,从伤口的小细节到生活的大环境,每一步都要用心。所有措施都得在主治医师指导下做,如果出现持续性头痛、意识模糊(比如叫不醒、说话不清楚),一定要立刻去急诊,不能耽误。跟着医生的方案坚持下去,才能更快回到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