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室一族常遇到的“转身像机器人一样僵硬”,或者早上起床关节僵得动不了,持续超过半小时,这些异常表现可能要警惕强直性脊柱炎的风险。这是一种以脊柱慢慢变僵硬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免疫性疾病,实际患病率大概在0.1%-1.4%,而且越来越多年轻人得这个病。搞清楚它的本质,学会科学防治很重要。
疾病发生的核心机制
强直性脊柱炎的本质是免疫系统“乱开火”,引发了慢性炎症。如果携带HLA-B27基因,得这个病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但要说明的是,大约50%的基因携带者一辈子都不会发病。最近研究还发现,肠道里的菌群失调可能通过“肠道和关节的联系”诱发免疫紊乱。另外要放心的是,这个病不传染,日常接触不会传给别人。
老年患者诊疗特殊性
60岁以后才发病的患者,约占新发病例的5%-10%,这些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现颈椎问题。治疗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是骨质疏松的概率比年轻人高3倍,得定期查骨密度;二是有40%的人会合并心血管疾病,用NSAIDs这类药物前要先评估心脏血管的风险;三是用生物制剂的时候要密切盯着感染指标。建议给老年患者建立专门的监测体系,包括测脊柱能弯多少、用BASDAI评分评估疾病活动度。
早期诊断关键指标
早期能发现的典型表现有三个:一是偷偷发病,腰骶部(腰和屁股连接处)疼,持续超过3个月;二是早上起床僵,但活动活动会好点,躺着休息反而没缓解;三是胸廓扩张的幅度比正常人少2.5cm。拍片首选骶髂关节的MRI,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的变化。抽血查HLA-B27,90%的患者会阳性,但得结合症状一起判断,不能只看这个结果。
阶梯化治疗方案
治疗是分步骤来的:首先是基础治疗,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首选,建议连续用至少2周再看有没有效果;接下来是二线治疗,像柳氮磺吡啶这类传统DMARDs药物,对膝盖、手腕等周围关节的问题有用;如果前面的治疗都没效果,中重度患者可以用TNF-α抑制剂这类生物制剂,但要用之前得查有没有结核感染;最后如果关节已经破坏得很严重了,比如髋关节,可能需要做全髋置换手术。
运动康复核心原则
运动康复主要抓三个重点:一是牵拉,重点拉髋屈肌(大腿前面的肌肉)和胸椎伸展的肌肉(上背的肌肉);二是练稳定性,平板支撑能帮着改善脊柱的稳定性;三是有氧运动,游泳特别推荐,尤其是蛙泳,每周游3次,每次30分钟。要避免弯腰超过90度的动作,比如使劲低头捡东西,康复训练最好在物理治疗师指导下做,别自己瞎练。
生活方式干预要点
睡觉的时候用硬板床,铺个5厘米厚的薄垫子,保持脊柱直着,别窝着;选鞋要选有足弓支撑的运动鞋,能减少足底筋膜炎的风险;工作的时候每小时起来做5分钟“脊柱伸展操”,比如伸伸懒腰、转转肩膀;还有要戒烟,研究说吸烟的患者疾病活动度评分(BASDAI)比不吸烟的平均高1.2分,越抽越严重。
疾病监测与预后
建议每3个月查一次炎症指标(比如ESR、CRP),每半年评估一次脊柱功能(用BASFI评分)。如果好好治疗,70%的患者能正常工作。影响恢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6岁以前就发病、确诊晚了超过5年、不好好吃药或不坚持治疗。只要早期干预,绝大多数人都能避免脊柱变歪变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