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有些看似常见的症状可能隐藏着健康隐患——比如持续鼻塞、睡觉打鼾、注意力不集中,这些往往被误认为是“青春期调皮”或“没休息好”,实则可能是腺样体肥大在作怪。腺样体是位于鼻咽部的淋巴组织,正常情况下会随年龄增长逐渐萎缩,但有些青少年会出现持续增生,进而影响呼吸和生长发育。
容易被忽视的青春期健康信号
14岁左右的青少年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腺样体肥大:长期鼻子堵、睡觉打呼,甚至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很多家长可能误以为这是孩子“没睡好”或“调皮”,但其实这可能是上呼吸道结构异常的信号。数据显示,约15%的青少年存在腺样体持续增生的情况,主要和慢性炎症刺激、免疫系统失衡有关。
腺样体异常增生的三大诱因
为啥会出现腺样体增生?主要和这三个因素有关:
- 慢性鼻腔炎症老不好:像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这类鼻子炎症,会刺激黏膜里的淋巴组织增生。炎症因子长期“捣乱”,让腺样体越变越大,形成“炎症→增生→更堵”的恶性循环。
- 邻近器官炎症“牵连”:扁桃体和腺样体都是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如果扁桃体反复发炎,会引发周围免疫反应。研究发现,同时有扁桃体肥大的青少年,腺样体增生的概率更高。
- 青春期免疫系统在调整:青春期免疫系统处于“重构期”,过敏反应(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更容易发生。过敏体质的孩子,腺样体肥大的概率比非过敏的高约47%。
这些信号要赶紧重视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别不当回事,尽快找医生检查:
- 鼻子里像塞了东西的“闭塞性鼻音”,持续超过2个月;
- 睡觉时有呼吸暂停,或血氧饱和度下降(比如血氧仪显示低于90%);
- 白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忽高忽低;
- 出现“腺样体面容”:上唇往上翘、牙齿排列不齐、硬腭(上颚)又高又拱。
怎么确诊?三步专业检查
要明确是不是腺样体肥大,需要做这三项检查:
- 鼻内镜检查:这是首选方法,医生通过细管子直接看到腺样体的大小,以及它堵了后鼻孔多少。
- 多导睡眠监测:监测晚上睡觉的呼吸情况,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时间超过总睡眠的3%,就有临床意义。
- 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做CT或MRI,排除颅底畸形、鼻子里长东西等其他问题。
分情况处理:非手术vs手术
腺样体肥大的干预分两种情况,根据病情选择:
非手术治疗
- 控制炎症:如果是过敏性鼻炎引起的,规范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能缓解症状(缓解率约78%),但要听医生的调整用药周期。
- 呼吸康复训练:用生理盐水洗鼻子、锻炼呼吸肌,轻度病例坚持做,能减少35%的手术概率。
手术治疗的情况
如果有以下任一情况,建议找医生评估手术:
-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每小时呼吸暂停或通气不足超过5次);
- 白天严重嗜睡,影响学习;
- 已经出现颌面骨骼发育异常(比如腺样体面容)。
家庭护理要做好这3点
家长日常护理能帮孩子缓解症状、预防加重,关键要做到:
- 环境管理:用加湿器保持卧室湿度40%-60%,定期换空调滤网;
- 避免刺激:别让孩子接触二手烟,睡前用32℃左右的生理盐水洗鼻子;
- 病情监测:记录孩子夜间呼吸情况,有条件的话用医疗级血氧监测设备定期评估。
术后护理与长期随访
如果做了手术,要注意这些:
- 术后3个月内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创面出血;
- 每季度做一次鼻内镜检查,看看伤口愈合情况;
- 防过敏:记下来孩子对什么过敏,针对性改善居住环境(比如对尘螨过敏,就定期除螨)。
青春期腺样体肥大不是小问题,它可能影响孩子的呼吸、睡眠甚至面部发育。家长要多留意孩子的异常症状,比如长期鼻塞、打鼾、注意力不集中,别不当回事。及时带孩子做检查,早干预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无论是非手术治疗还是手术,都要配合医生的方案,做好家庭护理和长期随访,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健康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