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第25个世界睡眠日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然而,看似平常的打鼾背后,可能藏着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这一隐形健康杀手。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廖涛医生指出,该病睡眠中鼾声会突然中断超10秒,还会伴随憋醒,不仅影响睡眠,还对心血管和大脑功能造成负担,增加事故风险。
哪些信号暗示你可能有OSA?高风险人群有哪些?
OSA症状多样,常见的有响亮不规律的鼾声、频繁夜醒、晨起口干、白天困倦、注意力难集中、情绪易怒等。成人与儿童还有特殊表现,儿童会出现“腺样体面容”、学习能力下降等。三大高风险人群需格外注意:一是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肌肉松弛,气道塌陷风险增加,若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情况会更糟;二是肥胖者,BMI≥30时,气道阻塞概率大增,减重10%症状就能得到缓解;三是儿童高发群体,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的患儿易中招,长期张口呼吸会影响面部和智力发育。大家可以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初步评估风险,也可就医做多导睡眠监测。
OSA有多可怕?从心血管到交通事故的风险链
研究数据显示,OSA对成人危害呈系统性。心血管系统方面,夜间缺氧会让血压骤升,高血压风险提升3倍,心脏病发作风险达5倍;代谢上,会加剧胰岛素抵抗,使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升高;认知与安全上,日间嗜睡让交通事故风险增加7倍,长期缺氧还会加速脑功能衰退。对儿童而言,长期缺氧不仅影响生长激素分泌,还可能诱发中耳炎、加重心脏负荷,甚至导致多动症或情绪问题。
应对OSA,家庭可操作的干预措施有哪些?
非医疗干预方面:首先是体位调整,侧卧能减少舌根后坠,可用防仰卧枕辅助;其次要进行体重管理,设定每月减重2%-3%的阶梯式目标,结合有氧运动改善呼吸肌功能;最后是环境优化,保持卧室湿度40%-60%,避免饮酒或服用镇静药物加重呼吸抑制。医疗干预要分层,轻度患者可用口腔矫治器或鼻腔扩张器;中重度患者需用CPAP呼吸机,还要定期清洁设备并做适应性训练;有解剖性阻塞情况(如扁桃体肥大)可考虑手术,儿童优先做腺样体切除术。用药请遵医嘱。
儿童打鼾危害大,干预窗口期别错过!
儿童OSA危害隐蔽,会抑制生长激素分泌,导致身高增长慢;出现“腺样体面容”,上颌骨前突、牙列不齐等,早期干预可逆转;还会让孩子睡眠片段化,记忆力下降、学习效率降低,甚至被误诊为多动症。家长要做好症状记录,详细记下孩子夜间呼吸暂停次数、日间情绪变化;若孩子持续打鼾超1个月或伴随反复中耳炎,要及时带其进行耳鼻喉科与睡眠监测;家庭护理上,要控制过敏原,纠正口呼吸习惯,鼓励侧卧睡眠。 OSA隐蔽性强、危害大,早识别早干预能降低并发症风险,大家要重视睡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