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是全球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防治涉及多方面机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24亿人存在龋齿问题,儿童恒牙龋齿患病率高达37.3%。理解其病理特点与防治要点,对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
龋病的生物学特征
龋病本质是牙体硬组织的微生物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和口腔“生物膜”密切相关——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等致龋细菌会与食物残渣形成“生物膜”,分解碳水化合物产生有机酸,持续腐蚀牙釉质的羟基磷灰石晶体。2023年《口腔微生物学杂志》研究发现,龋齿患者牙菌斑中细菌种类更少,致病菌数量是健康人群的3-5倍。
每个人牙齿的防御能力有差异:牙釉质矿化程度、唾液缓冲能力等,都会影响龋病易感性。儿童新萌出的恒牙,釉质成熟度仅达成人的70%,更容易被腐蚀,是龋病高发人群;唾液的再矿化作用对牙齿健康很关键,其流速和成分直接影响龋齿发展速度。
病程发展阶段
龋病是渐进性的,早期表现为牙釉质脱矿,表面出现肉眼可见的白垩色斑块。这个阶段通过专业涂氟或再矿化治疗可逆转损伤,但多数人因无明显症状忽视干预。若病变进展至牙本质层,龋洞形成速度会显著加快——未经治疗的浅龋,平均6-12个月就会发展为深龋。
中晚期龋病症状更典型:牙本质深层受累时,冷热刺激痛会加剧;龋损接近牙髓时,可能出现自发性疼痛。若延误治疗,深龋可能引发不可逆牙髓炎,根尖周炎发生风险增加3倍。儿童乳牙根尖周炎还可能影响恒牙胚发育,导致釉质发育不全或牙列畸形。
防治策略体系
日常护理要遵循科学方法:用含氟牙膏(成人选1450ppm的,儿童选500-1100ppm的),配合改良巴氏刷牙法,每天刷2次、每次至少2分钟;牙齿邻面用牙线或间隙刷清洁,每周用至少3次菌斑显示剂自查,能提升清洁效率。饮食管理重点是控制甜食摄入频率——把甜食集中在一个时间段吃,可减少牙齿被酸腐蚀的次数。
专业防护有三级预防体系:6-12岁儿童做窝沟封闭,能使磨牙龋齿发生率降低70%;每3-6个月做专业洁治和龋齿风险评估,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高危人群用氯己定抗菌凝胶需在医生指导下局部使用。现代牙科治疗已实现微创化,90%的浅中龋可通过树脂充填修复,深龋患者采用分次去腐技术,能最大限度保存牙髓活力。
就诊决策标准
出现以下情况要及时就医:牙齿表面有黑褐色斑块;吃冷热酸甜食物时短暂刺痛;牙缝嵌塞食物无法清除;牙龈反复肿胀或长脓包。需特别警惕的是,牙髓炎早期可能表现为放射性头痛或颌面部不适,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诊断。
还有几个认知误区要纠正:龋洞不会自愈,小洞可能半年内发展成大洞;妊娠期要加强口腔卫生,孕中期可安全治疗;乳牙龋齿会影响恒牙发育,需及时干预;专业洁治是预防龋病的重要手段,建议每年1-2次。另外,任何牙痛都提示牙齿有不可逆损伤,应及时就诊系统治疗。
总的来说,龋病虽常见,但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就能有效控制。掌握正确的日常护理方法,定期做专业检查,出现问题及时就医,才能保持口腔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