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类高危人群需警惕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风险

健康科普 / 防患于未然2025-11-08 14:43:35 - 阅读时长3分钟 - 1294字
通过解析孕妇、高龄老人、心脏病患者及肿瘤病人的生理病理特征,阐明血栓形成机制与肺动脉栓塞风险关联性,提供分人群的预防策略与健康管理方案,帮助建立科学防护体系降低急性肺源性心脏病发病风险。
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血栓预防高发人群孕妇健康肿瘤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老年医学血流动力学栓塞风险凝血功能
四类高危人群需警惕急性肺源性心脏病风险

当身体处于某些特殊生理状态或生病时,血液的流动情况可能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孕妇、高龄老人、心脏病患者和肿瘤病人这四类人,因为身体特殊的生理或病理状态,更容易形成血栓——而血栓如果脱落游走,可能会引发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这种危及生命的急症。

特殊人群的血栓危机:四类人要重点警惕

孕妇:孕期血液变“稠”,再加上不动更危险
孕期女性的血液本来就会变得更“容易凝固”,这是身体为了应对分娩可能出现的出血而准备的保护机制。但如果剖宫产术后长期躺着不动,加上肚子里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肢血管,血液流动会变慢,血栓风险就更高了。建议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活动,或者用一些物理方法预防。

高龄老人:血管老了,动得少了,血栓容易“找上门”
年纪大了,血管会慢慢失去弹性,血管内壁受伤的可能性也变大。有研究显示,75岁以上的人,反映凝血状态的指标(D-二聚体)平均会比年轻人高0.8mg/L,说明他们的血液更容易处于“易凝固”的异常状态。如果还有关节炎之类的问题,活动量减少,血液流动更慢,血栓风险就更大了。建议平时适度锻炼,让血液流动保持正常。

心脏病患者: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容易“藏”血栓
心脏病患者因为心脏结构或功能问题,也容易长血栓。比如房颤患者,心脏左心耳里的血液流动会变慢,研究发现他们得卒中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倍;而心脏右边的血栓如果脱落,可能会堵住肺动脉。另外,装了人工心脏瓣膜的人要定期查凝血情况,得了肥厚型心肌病的人,因为心脏结构异常,也容易长血栓。

肿瘤病人:癌细胞打乱凝血平衡,血栓风险翻倍
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让血液容易凝固的物质,还会损伤血管内壁、引发炎症,打乱身体的凝血平衡。有数据显示,癌症患者得静脉血栓的概率是普通人的4-7倍,尤其是得了实体瘤(比如肺癌、胃癌这类长肿块的肿瘤)的人,有些治疗还会让血栓风险更高。所以治疗期间要定期评估血栓风险。

科学防护:四道防线挡住血栓

基础防线:定期查指标,早发现异常
定期查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这些指标,能早点发现凝血异常。高危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做下肢静脉超声,看看有没有血栓。

行为防线:别让血液“停”下来
每坐1小时,起来做5分钟踝泵运动(就是来回勾脚、绷脚);长途坐车或坐飞机时,每2小时活动活动膝盖。睡觉的时候把腿抬高15度左右,既能帮下肢血液流回心脏,又不会压到动脉。

营养防线:吃对食物帮一把
深海鱼里的ω-3脂肪酸能抑制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多了容易形成血栓),绿茶里的儿茶素能保护血管内壁。不过要记住,食物只能辅助,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医疗防线:听医生的,个性化预防
对于中高危人群,医生可能会建议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比如充气的腿部按摩仪),或者在某些时候用药物预防。但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得先让医生评估。

总的来说,孕妇、高龄老人、心脏病患者和肿瘤病人是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高危人群,核心风险就是容易形成血栓。不过只要做好这几点——定期检查凝血指标、保持活动习惯、合理饮食,再配合医生的个性化预防方案,就能有效降低血栓风险,远离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的威胁。关键是要早预防、早发现,别等问题严重了才重视。

大健康

猜你喜欢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