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性头晕是生活中常见的不适症状,背后可能涉及身体多个系统的功能异常。据统计,约40%的成年人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急性眩晕发作,看似普通的症状,其实隐藏着复杂的病因和潜在健康风险。接下来我们从常见原因、紧急处理到预防,一步步说清楚。
前庭系统疾病:内耳“平衡器”出故障
内耳里的前庭系统是人体的“平衡调节器”,它一旦紊乱,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天旋地转的眩晕。比如耳石症,是耳石颗粒从原本的位置脱落,刺激内耳半规管,往往在翻身、抬头、低头等特定头位变化时突然发作,晕几秒到几十秒就缓解;梅尼埃病会反复眩晕,还伴随耳朵闷胀、听力时好时坏,主要是内耳液体平衡被打破导致;前庭神经炎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除了眩晕,还会有眼球不受控制晃动的情况。
代谢紊乱:大脑“能量或氧气”不足
大脑主要靠葡萄糖供能,如果血糖低于3.9mmol/L,会引发心慌、头晕甚至意识模糊;缺铁性贫血会让血液携带氧气的能力下降,大脑供氧不够,也会出现昏沉感;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甲亢或甲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都可能影响前庭系统功能,导致头晕。
血管问题:脑部“供血”出状况
血压突然飙升(收缩压超180mmHg、舒张压超110mmHg),会让脑部供血瞬间紊乱,引发头晕;体位性低血压也常见——从躺或坐突然站起时,血压掉得太多(收缩压降20mmHg以上、舒张压降10mmHg以上),尤其老人或自主神经功能弱的人,容易眼前发黑、头晕;如果椎基底动脉(给脑干、小脑供血的血管)供血不足,除了眩晕,还会有看东西重影、走路不稳的表现。
神经系统疾病:警惕“中枢性”风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俗称“小中风”,是脑血管病的前兆,约15%的人第一次发作就是单纯眩晕;脑干或小脑梗死更危险,除了眩晕,还会伴随一侧肢体无力、说话含糊、吞咽困难等固定神经症状;前庭性偏头痛和三叉神经血管系统兴奋有关,会一阵一阵晕,还带着偏头痛的典型表现(如头痛、怕光怕声)。
其他因素:多系统都可能“牵连”
颈椎老化(如骨质增生)可能压迫椎动脉或刺激交感神经,引发头晕,但需先排除其他明确病因才能确诊;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晚上打呼噜、呼吸暂停)会导致夜间缺氧,早上起来常感昏沉;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头晕多是“昏昏沉沉”,不是天旋地转,还伴随焦虑、抑郁情绪。
突发头晕时,先这么做
立刻静坐或躺下,闭上眼睛,别晃动脖子——避免头位变化加重症状。如果症状持续,先测血压、血糖;如果还出现手脚无力、说话不清、持续呕吐或意识模糊,赶紧打120,可能是中风!家里可以备电子血压计、血糖仪,先做初步评估。
该做哪些检查?
第一次发作的人,建议做前庭功能检查(评估内耳平衡)、头颈核磁(MRI)(比CT更能发现小脑、脑干问题)和抽血化验(查血糖、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反复发作者,需加做动态血压监测(测24小时血压)、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排除心脏问题;必要时做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MP)等专科检查。
怎么预防复发?
不同病因的预防方法不同:耳石症患者可以学Epley复位法(医生指导后在家就能做);梅尼埃病要严格限盐(每天不超2克);血管问题需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慢性头晕者可做前庭功能训练(如缓慢转头、睁眼站立平衡练习),改善平衡能力;定期查血常规、血糖、血脂,早发现代谢异常。
总的来说,突发性头晕不是小问题,可能和耳朵、血管、神经、代谢等多个系统有关。遇到突发头晕先冷静处理,再找医生查清楚原因,针对性预防才能避免反复发作。平时关注血压、血糖,控制基础病,就能降低头晕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