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对维持消化系统健康至关重要。这个屏障主要由黏液层、碳酸氢盐分泌和上皮细胞紧密连接这三重结构组成,像“防护墙”一样保护胃——黏液层挡住胃酸直接接触黏膜,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上皮细胞紧密连接不让有害物渗透。要是这层“防护墙”被破坏,胃酸和消化酶就会反过来侵蚀胃自身的组织,引发炎症。研究发现,胃黏膜屏障的功能和黏膜下的免疫细胞活性是互相影响的,长期屏障受损还可能打乱全身的免疫平衡。
胃炎的表现差别很大,得先分清楚是急性还是慢性。
急性胃炎的典型特征 突然发作的上腹痛,加上恶心、呕吐,是急性胃炎最常见的表现。常见诱因包括:
- 酗酒:酒精会让胃黏膜的毛细血管变“漏”,导致黏膜下水肿、充血;
- 药物刺激:比如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一种叫环氧化酶的物质,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力;
- 严重应激:比如严重外伤、烧伤的人,交感神经兴奋会让胃黏膜血流量降到正常的一半,黏膜因缺血受损。 从病理上看,急性胃炎会出现黏膜充血、小出血点或浅表糜烂,大概78%的患者晚上症状会更严重。
慢性胃炎的进展性改变 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是慢性胃炎的主要原因——这种细菌会通过特殊的分泌系统,把CagA蛋白注入胃黏膜细胞,引发持续的慢性炎症。随着病程发展,可能出现:
- 胃体腺体慢慢萎缩,每年大概有3%-5%的进展率;
- 胃酸分泌减少,基础酸排出量会下降40%-60%;
- 营养吸收障碍,比如维生素B12的吸收率会降低一半。 患者常表现为吃完饭后胀得慌、没吃多少就饱了(早饱)这些消化慢的症状,大概40%的人胃排空会变慢,半排空时间超过80分钟。
特殊类型胃炎需特别关注:
- 腐蚀性胃炎:误服强酸或强碱会导致黏膜快速凝固坏死,急性期死亡率能到30%;
- 嗜酸细胞性胃炎:血液中的嗜酸细胞数量升高,同时胃黏膜里也会有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每高倍显微镜视野下超过20个);
- 淋巴细胞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内会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每100个上皮细胞中超过25个)。
诊断流程应遵循:
- 胃镜检查:用高分辨率白光内镜加窄带成像技术,针对性取活检的准确率能提高40%;
- 幽门螺杆菌检测: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的准确率超过95%,是常用的无创检查;
- 血清学评估:胃蛋白酶原I和II的比值低于3,可能提示胃体萎缩。
治疗方案需多维度干预:
- 调整饮食:每天咖啡因别超过200mg(大概一杯咖啡的量),少吃高脂、辛辣、过烫的食物;
- 改变生活习惯:每天睡够7小时,戒烟,少喝酒(尽量不喝);
- 调节情绪:正念疗法(比如冥想、深呼吸)能减少胃酸分泌,让胃里的pH值上升0.3-0.5;
- 药物治疗:比如质子泵抑制剂联合胃黏膜保护剂,一定要严格按医生的要求吃;
- 定期随访: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每1-2年要复查一次胃镜,避免病情进展。
需纠正的常见误区:
- 非甾体抗炎药会加重黏膜损伤,风险比普通人高2.3倍,有胃病的人要尽量避免;
- 益生菌酸奶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很小,根除率不到10%,不能代替正规治疗;
- 长期用质子泵抑制剂(PPI)要注意查维生素B12水平,大概12%的人会因为吸收障碍出现缺乏。
按规范治疗6个月后,85%的幽门螺杆菌相关胃炎在组织学上会有改善。2022年版的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指南强调,40岁以上第一次就诊的患者,应该常规做胃镜排除胃溃疡、胃癌等器质性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