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总觉得胃不舒服,还跟着恶心,大概率是消化系统出了问题。胃炎是常见原因,其实就是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引发了炎症。当胃黏膜里的碳酸氢盐-黏液屏障坏了,胃酸和消化酶会直接刺激胃壁的神经末梢,让人想呕吐。有研究显示,约68%的慢性胃炎患者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恶心,而且恶心持续的时间越长,胃黏膜萎缩得可能越厉害。
为啥会这样?病理机制讲清楚
幽门螺杆菌在搞事
这种螺旋形的细菌能钻透胃里的黏液层,直接贴到胃壁细胞上。它分泌的尿素酶会把尿素分解成氨,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我国很多人都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而且有些菌株还对多种药耐药。感染后不仅会让胃酸分泌乱套,还会激活炎症因子IL-8,导致胃动力异常,所以会一直恶心。
吃错东西也会伤胃
现在很多人爱吃辛辣、喝冰饮,这些刺激性食物会直接损伤胃黏膜的微血管。研究发现,经常吃辣的人,得胃炎的概率明显更高。要是吃太多撑得胃壁胀起来,会让胃窦里的G细胞乱分泌胃泌素,这种激素波动会打乱呕吐中枢的正常工作。
有些药会悄悄伤胃
像布洛芬这类非甾体抗炎药,会抑制COX-1酶,减少保护胃黏膜的前列腺素,让胃的保护层变弱。长期吃这类药的人,不少会出现胃黏膜糜烂。激素药更厉害,会让胃酸变多,还阻碍胃黏膜修复,要是和非甾体抗炎药一起吃,风险更大。
怎么应对?综合管理很重要
先调整饮食
饮食要遵循“三温两不过”:食物温度刚好(别太烫也别太冰),吃的时候慢一点,每顿饭别吃太久。建议吃低酸高钙的食物,比如把牛奶换成低脂酸奶,用香蕉代替橘子、山楂这类酸水果。每天要吃够推荐量的膳食纤维,能增强胃黏膜的屏障功能。
生活习惯改一改
吃完饭后别立刻躺,先站一会儿或者慢走15-30分钟,利用重力让食物往下走;睡觉的时候侧左边,能靠重力减少胃酸往食管里反流。如果得长期吃某些可能伤胃的药,最好跟医生说,要不要加个保护胃黏膜的药,或者换成肠溶的剂型,减少对胃的刺激。
该去医院就得去
如果恶心一直不好,或者吐blood、拉黑便、突然瘦了很多,赶紧去医院。一般会查这几项:胃蛋白酶原(要是PGI和PGII的比值不对,可能是萎缩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挺准的),还有胃镜(能直接看胃里的情况)。现在还有新的影像技术,能更早发现胃里的小问题。
长期预防:把胃炎“挡在门外”
可以记个饮食和症状的日记,比如今天吃了啥、胃有没有不舒服,定期翻一翻,能及时发现问题。试试腹式呼吸——慢慢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再慢慢呼气让肚子缩回去,每天练几次,能调整自主神经,让胃动得更顺。坚持调整心情也很重要,比如多做喜欢的事、少焦虑,研究显示这样能明显减少胃炎复发。另外,定期查胃泌素水平,能早点发现胃黏膜的异常变化。
胃不舒服、恶心不是小问题,得先搞清楚原因——是幽门螺杆菌、吃错东西还是吃药伤的?然后从饮食、生活习惯入手调整,该检查就检查,长期预防也不能忘。把这些做好,才能让胃慢慢恢复舒服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