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出问题时,信号往往藏得比较深。如果出现规律的上腹痛,得警惕胃部可能出了问题——这种痛一般是吃完饭后30分钟到1小时发作,像隐痛、胀痛或者烧得慌,等胃里的食物排空了会慢慢缓解,和十二指肠溃疡“饿了就痛”的特点不一样。大概30%的患者会半夜痛醒,这和胃酸分泌的节奏乱了密切相关。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胃溃疡的根源是胃黏膜的“防御队”和“攻击队”失衡了。胃酸、胃蛋白酶的侵蚀只是表面现象,更关键的是胃黏膜的保护屏障被破坏——比如黏液层变薄、碳酸氢盐分泌不足这些防御机制的异常,都是溃疡形成的重要帮凶。另外,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重要致病因素,它的毒力菌株会破坏胃细胞的紧密连接,但要注意,约60%的感染者一辈子都不会有症状。
危险因素分类管理
可控因素:
- 药物影响:长期吃非甾体抗炎药(比如常见的退烧药、止痛药),会让胃黏膜的保护层变薄;
- 压力影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会导致胃黏膜的血流量减少,修复能力下降;
- 饮食因素:过量喝含咖啡因的饮品(比如咖啡、浓茶),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
- 吸烟影响:烟草中的成分会打乱幽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影响胃的运作。
不可控因素:
- 遗传易感性:如果家人有胃溃疡病史,自己患病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2-3倍;
- 胃酸分泌异常:有些人群天生基础胃酸分泌量就比较高;
- 年龄因素:40岁以上的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会明显下降。
现在诊断技术越来越精准,高清内镜配合电子染色技术,能发现小于5毫米的微小溃疡;新型胶囊内镜可以实现长时间监测,适合那些无法耐受普通内镜的特殊人群。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也很多,比如呼气试验、粪便抗原检测,基因检测还能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
治疗胃溃疡要遵循三阶段原则:第一阶段是抑酸治疗,通过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为胃黏膜创造最佳的愈合环境,用药时间足够才能保证效果;第二阶段是黏膜保护,一些药物能在胃内形成双重保护层,促进黏膜修复;第三阶段是根除治疗,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需按照最新指南采用四联疗法,个体化治疗能提高根除成功率。
生活方式的调整也不能少:饮食要遵循“三温原则”(温软、温凉适宜、温度适中),可以多吃点黏滑的食物(比如山药、银耳)辅助保护黏膜;每天做腹式呼吸训练能改善胃黏膜的血流量,正念冥想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保证夜间深度睡眠,中午适当午休也能缓解餐后胃部的压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出现疼痛规律改变(比如以前是饭后痛,现在变成空腹痛)、消化道出血迹象(比如大便发黑、呕血)、体重异常下降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诊。40岁以上首次出现规律性腹痛的人,或者常规治疗后没有改善的患者,应尽快做系统检查。
其实只要科学认识胃溃疡,做好规范管理,大部分患者都能实现症状缓解和黏膜愈合,回归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