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爱沙尼亚微生物组队列中2500多名爱沙尼亚生物银行参与者的粪便样本和处方记录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发现,所研究的大多数药物都与微生物组变化相关,其中相当一部分药物在患者停用数年后仍能检测到长期影响。影响不仅限于抗生素:抗抑郁药、β-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和苯二氮卓类药物都留下了微生物“指纹”。
“大多数微生物组研究仅考虑当前用药情况,但我们的结果显示,既往用药史在解释个体微生物组差异方面同样重要,且是一个出人意料的强有力因素,”首席作者奥利弗·阿塞梅茨博士说道。这凸显了在研究微生物组与疾病关联时,考虑用药史至关重要。
有趣的是,常用于治疗焦虑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微生物组的影响可与广谱抗生素相媲美。研究结果还表明,同一类药物(如地西泮和阿普唑仑)即使用于治疗相同病症,其对微生物组的干扰程度也可能不同。
部分参与者的后续样本证实,开始或停止服用某些药物会导致可预测的微生物变化,暗示了因果效应。尽管第二次时间点分析的样本量较小,作者仍得以验证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和抗生素(如联合使用的青霉素和大环内酯类)的长期影响。
“这是首次利用真实世界医疗健康记录对药物长期作用于微生物组的全面系统性评估,”通讯作者埃琳·奥格教授说道。“我们希望这能鼓励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在解读微生物组数据时将用药史纳入考量。”
参考文献:阿塞梅茨·奥利弗、塔巴·内勒、克里古尔·克尔图·利斯、安德森·雷达尔、奥格·埃琳。微生物组研究中的一个隐藏混杂因素:样本采集前数年使用的药物。《mSystems》。2025年。doi: 10.1128/msystems.00541-25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