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急性肠胃炎的高发期,这和高温环境下肠胃防御能力下降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从肠胃变化、症状表现、居家护理、就医指征、预防方法、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和家庭常备物资几方面,帮大家理清应对思路。
高温下,肠胃的“防御墙”会松动
当环境温度超过30℃,人体胃酸分泌会减少约两成,肠胃蠕动也会变慢——这相当于给病菌打开了“方便之门”。有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5℃,吃坏肚子的概率就会上升15%-20%。像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这类常见致病菌,在35℃下繁殖速度比常温快2-3倍;诺如病毒等耐热病毒也更“抗造”,不容易被消灭。
急性肠胃炎的症状是“一步步来”的
急性肠胃炎的症状有明显的阶段性:
- 发病0-6小时(初期):先觉得上腹部胀胀的、不舒服,接着有点恶心,可能伴随低烧(37.5-38℃);
- 6-12小时(进展期):肚子开始一阵一阵疼,腹泻变频繁(每小时1-2次),大便里能看到没消化的食物残渣;
- 12-24小时(高峰期):体温升到38.5-39℃,出现脱水信号——比如眼窝凹进去、嘴唇干,六成多人会出现电解质紊乱(比如乏力、腿抽筋);
- 24-72小时(恢复期):症状慢慢减轻,但肠道里的菌群要7-10天才能恢复正常平衡。
居家护理,按“步骤”来更有效
得用“阶梯式”护理帮身体恢复:
- 先监测症状:发病头6小时,每小时用电子体温计测体温,记清楚呕吐物的样子(比如有没有血丝)、腹泻的频率(多久拉一次);
- 补充液体是关键:6-24小时里,每15分钟喝50-100ml电解质水(选含氯化钾的第三代补液配方就行)——别一次喝太多,避免加重呕吐;
- 饮食要“循序渐进”:24-72小时先吃“BRAT餐”(香蕉、米饭、苹果泥、吐司),这些食物好消化,之后再慢慢加可溶性膳食纤维(比如燕麦、红薯);
- 环境一定要干净:厨房台面的细菌数要控制在10个/cm²以内,生熟砧板必须分开用(生肉别沾到熟食),冷藏食物的中心温度要保持在4℃以下(比如冰箱下层)。
这些情况,必须赶紧去医院
出现以下症状别硬扛,马上就医:
- 一直吐,24小时喝不到500ml水(相当于一瓶矿泉水的量);
- 大便有肉眼可见的血,或者隐血试验阳性;
- 宝宝前囟门鼓起来、哭的时候没眼泪;
- 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按下去再松开更疼;
- 成人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差不多一瓶矿泉水的量),或者出现意识模糊、犯困。
预防要做“三级防护”
想降低发病风险,得从“源头”把关:
- 食物处理要“守规矩”:熟食室温放不超过2小时,冷藏别超过4天,吃之前一定要加热到75℃以上(比如热菜要热透);
- 餐具消毒要“到位”:用热水消毒的话,得达到80℃持续10分钟(相当于A0值>600);
- 菌群调节要“跟上”:症状缓解3天后,可以补充含双歧杆菌R0033和乳酸杆菌R1018的复合益生菌,帮肠道恢复平衡。
特殊人群,护理有“专属要点”
不同身体状态的人,要注意不同细节:
- 孕妇:缓解呕吐优先选天然姜制品(姜辣素含量>0.5%),别用含薄荷醇的东西;
- 糖尿病患者:每2小时测一次指尖血糖,要是超过13.9mmol/L,得赶紧查酮体(避免酮症酸中毒);
- 术后患者:别用含白陶土的吸附剂(比如某些止泻药),防止肠内压力升高,扯到手术吻合口。
家里要备这些“基础医疗品”
提前准备好这些物品,关键时刻用得上:
- 电子体温计(误差±0.1℃,测体温更准);
- 口服补液盐(含钠75mmol/L的配方);
- 活性炭吸附剂(粒径10-20目);
- 含0.5%氯己定的消毒棉片(擦手、擦台面都能用)。
夏天高温天,肠胃很“脆弱”,但只要做好预防、及时护理,大部分急性肠胃炎都能慢慢恢复。要是出现严重症状,千万别硬扛——早去医院,才能少遭罪。平时多注意饮食卫生,把“防”做在前面,才能安安稳稳过夏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