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过胸口像被巨石压住的闷痛,或是左臂一阵阵酸胀的经历,这可能是心脏发出的“求救信号”——医学上叫心绞痛。这种疼痛本质是心肌细胞在“喊饿”:它们缺了氧气和营养。但要注意,大概35%的人会把胃食管反流的难受当成心脏问题,误判可能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心绞痛背后的3个“堵点”
1. 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堵车”了
冠状动脉就像给心脏送营养的“管道”,如果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就是常说的“坏胆固醇”)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就像水管里堆了水垢。研究发现,斑块里的炎症会加速血管狭窄,当管腔堵了超过一半时,心脏在运动或生气时就容易供血不足。这个狭窄程度也是医生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治疗的重要指标。
2. 血管痉挛:突然“断流”
大概20%的心绞痛患者,做冠脉造影发现血管没明显变窄。这是因为血管壁的肌肉突然不正常收缩,像水管被人掐了一下,瞬间切断血流。寒冷、吸烟、情绪波动都可能触发这种情况,比器质性狭窄更难预测。
3. 微循环障碍:末梢“堵了”
心脏的微血管网络总长度达3万公里,差不多绕地球四分之三。如果这些“毛细血管”的内皮出了问题,就像农田的小支流堵了——哪怕主干道通着,心肌细胞还是会“饿肚子”。这种情况在女性中更常见,可能和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
遇到心绞痛,这样应对最科学
第一步:先搞清楚是不是“心脏预警”
记清楚疼痛的规律:比如是运动后犯还是生气时犯?疼多久?歇会儿能不能好?
看看有没有伴随症状:比如出冷汗、恶心,或者下巴也跟着疼?
可以记“症状日记”,用智能手环之类的设备测测心率变化,方便医生判断。
第二步:该做哪些检查?
初筛先做这两个:静息心电图(不运动时的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运动时测心电图);
要精准定位问题,做冠脉CTA,能拍到0.2毫米的细节;
如果是微血管问题,用血流储备分数(FFR)检测末梢血流情况。
第三步:日常要做好这3件事
最关键的: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到达标(听医生的);
每周动够150分钟:比如快走、打太极这种中等强度的运动;
基础要坚持: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戒烟限酒、学会缓解压力(比如冥想、听音乐)。
这些新研究,帮你更早防风险
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新指南强调:
- 冠脉钙化积分(CAC)能提前10年预警心脏风险;
- 新型生物可吸收支架对某些患者效果更好;
- 微血管功能检测已实现无创评估。
提醒一下:40岁以上人群建议每年做心肺联合评估,自己也能测——试试“1分钟爬楼梯试验”:爬完后看血压、心率多久能恢复,能初步反映心脏的代偿能力。
总之,心绞痛是心脏给我们的“提醒”,早识别、早检查、早干预能大大降低风险。平时把生活习惯做好,定期监测身体状况,才能让心脏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