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发作时,很多人都会慌:到底是心绞痛,还是更危险的心肌梗死?其实只要掌握三个关键区别,就能快速判断,及时采取正确措施,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症状特征的区别
心绞痛是因为心肌的氧气“供不上需”,典型表现是胸骨后像有块石头压着一样疼,通常持续不超过15分钟。疼痛可能串到左肩、下巴,还会出冷汗、喘不过气,但意识是清楚的——这种短暂缺血不会让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梗死更严重,是冠状动脉突然堵死,导致心肌细胞坏死。疼痛更剧烈,像“大象踩胸口”,而且持续超过20分钟。除了胸痛放射到多个部位,约四分之一的患者会有恶心、乏力这类不典型症状,有些老年患者还会出现意识模糊。
发作规律的不同
心绞痛发作“有原因”,比如爬楼梯、搬重物、生气或吃太饱时容易犯,休息一会儿或含点硝酸酯类药物,5-10分钟就能缓解。这种“一累就犯、一歇就好”的规律,是因为冠状动脉有固定的狭窄。
心肌梗死发作很“突然”,没什么规律——约一半的人是在休息时发作,比如清晨刚起床、半夜睡觉的时候。疼痛会持续30分钟以上,含服硝酸甘油也没用。如果是第一次出现心前区不舒服,而且持续15分钟以上,一定要特别小心,这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医学检查的差异
要确诊,得靠这几个检查:
- 心肌酶:心绞痛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cTn)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都正常;心肌梗死发作后4-6小时,这些指标会开始升高,12-24小时达到峰值,是判断心肌坏死的“金标准”。
- 心电图:心绞痛的心电图会有“可逆变化”,比如ST段压低超过0.1mV、T波倒置,休息后能恢复;心肌梗死则会有“不可逆变化”,比如ST段抬高(肢体导联超过0.2mV,胸前导联超过0.25mV),还会出现病理性Q波,提示心肌已经坏死。
- 心脏超声:心绞痛发作时,心脏某块肌肉会“暂时偷懒”(运动减弱);心肌梗死的话,坏死的肌肉会“彻底罢工”,甚至反向运动,这能帮医生直接看到病变部位。
急性胸痛的正确处理
出现胸痛,立刻做3件事:
- 躺半坐:半坐半躺的姿势,能减少流回心脏的血量,减轻心脏负担。
- 用药物:如果身边有硝酸甘油,赶紧舌下含服;同时嚼服阿司匹林(注意要遵医嘱,但紧急时可按常规方法用)。
- 叫急救:马上打120,等待的时候一直盯着症状——比如疼痛有没有加重,有没有头晕、呼吸困难。
还有几点要特别注意:
- 别自己去医院!专业急救车有除颤仪,还能联系医院提前准备,把“门到球囊扩张”的时间(救治心肌梗死的关键时间)缩短到90分钟内,比自己打车快得多。
- 老人和糖尿病患者要特别小心!他们的胸痛可能不明显,反而会恶心、乏力、头晕甚至意识模糊,容易被忽略。
- 记好“三个信息”:症状开始的时间、吃了什么药、有没有缓解——这些能帮医生更快诊断。
预防复发的关键
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复发,得做好“四件事”:
- 控指标:定期测血压(目标140/90mmHg以下)、血糖(空腹6.1mmol/L以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6mmol/L以下),把这些“坏指标”压下去。
- 改生活:每周至少4次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打太极,每次30分钟);吃地中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和橄榄油,少吃红肉、油炸食品和糖。
- 定期查:40岁以上的人,每年做一次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超敏C反应蛋白检查,早发现血管里的“斑块”。
- 遵医嘱吃药:在医生指导下吃抗血小板药和降脂药,别自己减药、停药,这能防血栓、稳定斑块。
其实,胸痛的核心就是“早”——早识别、早呼叫、早救治。记住三个关键:疼痛是不是“压榨感”、有没有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吃药后能不能缓解。只要胸痛持续超过15分钟,别犹豫,马上打120——每多耽误一分钟,就多一份心肌坏死的风险。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