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不适就像汽车仪表盘亮了故障灯,不同信号对应不同问题。心绞痛与心衰是心血管病常见的两种情况,发病原因、表现和治疗方法都有本质区别。搞清楚二者差异,能帮大家建立科学认知,避免混淆。
供氧不够:心绞痛的核心问题
心绞痛的本质是心肌“缺氧”——需要的氧气多、能得到的少。比如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变窄后,平时供血可能够用,但一旦遇到爬楼梯、生气、吃太饱这些让心肌“加班”的情况,供血就跟不上需求了,会引发短暂心肌缺血。还有些心绞痛是微血管功能不好引起的,这类患者做冠脉造影看不到明显狭窄,更常见于女性,容易被漏诊。
典型心绞痛有这些特点:
- 诱发场景:体力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后等增加心肌耗氧的情况;
- 持续时间:3-15分钟,休息或含硝酸酯类药物能缓解;
- 疼痛感觉:胸骨后或左前胸像被压榨一样疼,可能放射到左肩、下巴;
- 发作规律:同一患者的发作模式相对固定(比如每次爬三楼就疼)。
心脏“泵不动”了:心衰的发展过程
心衰是心脏这个“泵”的功能慢慢衰退了。比如长期高血压、糖尿病没控制好,心肌会变厚、变硬(医学上叫“心肌重构”),最终要么收缩没力气(射血分数降低),要么舒张打不开(射血分数保留)。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数据显示,约一半心衰患者是“射血分数保留型”,这类人常合并肥胖、代谢综合征,治疗需个性化。
心衰的发展有明显阶段:
- 早期:活动后喘、没力气,歇会儿能好;
- 加重期:躺不平(端坐呼吸),晚上睡着会突然憋醒坐起来(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晚期:腿肿、肚子胀、肝变大(身体里的血液淤住了);
- 不典型表现:老人可能变得迷糊,糖尿病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无痛性心衰)。
快速区分:心绞痛 vs 心衰
| 可以从5个关键点判断: | 特征 | 心绞痛 | 心衰 |
|---|---|---|---|
| 不适感觉 | 压榨性胸痛 | 胸闷、喘不过气 | |
| 持续时间 | 3-15分钟 | 数小时到数天 | |
| 发作诱因 | 活动、生气时 | 无明显原因或感冒后 | |
| 缓解方式 | 休息、含硝酸酯类药物 | 坐起来、用利尿剂 | |
| 伴随症状 | 左臂放射痛 | 腿肿、体重突然增加 |
治疗方向不同,别乱套
心绞痛治疗:重点是“补氧”,让心肌供需平衡。
- 药物:硝酸酯类扩张冠脉增加供血,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少耗氧,钙通道阻滞剂改善微血管血流;
- 新型疗法:PCSK9抑制剂能降血脂,减慢斑块长大;
- 介入治疗:药物无效时,可能需要做冠脉支架(PCI)。
心衰治疗:重点是“保泵”,延缓功能衰退。
- 基础治疗:利尿剂排多余的水(减轻淤血),RAAS抑制剂延缓心脏变大变硬;
- 核心药物:β受体阻滞剂(减少心肌耗氧)、SGLT2抑制剂(改善代谢);
- 特殊管理: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要重点控血压、减体重。
关键时刻别做错:科学应对与家庭管理
心绞痛发作要快反应:记住“3-5-10”原则——胸痛持续3分钟没好,5分钟内含硝酸甘油无效,10分钟内一定要叫救护车!别自己吃中成药掩盖症状,否则可能耽误最佳救治时间。
心衰患者的家庭监测:要养成4个习惯:
- 每日记录:体重、尿量,注意有没有喘得更厉害;
- 预警信号:3天内体重涨2公斤以上,或晚上咳嗽加重;
- 及时就医:出现躺不平、腿肿越来越严重;
- 用药规范:利尿剂按医嘱吃,定期查电解质(比如钾、钠)。
预防是最好的治疗
心血管病防治分三级:
- 一级预防:给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控血压、血糖、血脂,降低发病风险;
- 二级预防:得病后按规范吃药,不让病情加重;
- 三级预防: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定期做心电图、心脏超声,能早发现问题早干预。不管是心绞痛还是心衰,早认识、早治疗才能减少危害。
心血管病并不可怕,关键是要“会识别、早行动、遵医嘱”。只要搞清楚信号背后的意义,就能更好地保护心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