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心跳会突然出现停顿感,或者猛地跳得很快,还可能跟着头晕、没劲儿,严重的甚至会突然晕倒。这些情况其实是心脏泵血效率下降,导致脑子供血不够引起的,和“心律失常”关系很大。有研究发现,大概67%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第一次发作时,会出现头晕、晕厥这类和神经相关的症状,说明心律异常和这些不舒服的表现联系很紧密。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及特征
通过心电图能看到,正常心跳的电活动是有规律周期的,但心律失常的时候,心脏的电活动就乱了。常见的有这几种:
- 早搏:心房或心室提前跳了一下,会让人感觉心跳“咯噔”一下,像漏了一拍。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的电活动乱成一团,导致心跳特别不规则,用听诊器听的话,就像开水翻滚一样没规律。
- 室上性心动过速:心跳会突然变得很快,又突然停下来,心率能到每分钟150-250次,让人感觉心慌得厉害。 要特别注意的是,房颤患者出现脑供血不足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倍,得格外警惕。
为什么会得心律失常?
很多原因都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常见的有这几个:
- 电解质失衡:比如身体里缺钾,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活动稳定。
- 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够,心肌的电活动就会乱。
- 呼吸问题: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人,得心律失常的风险比普通人高40%。
- 生活习惯:长期熬夜、喝太多咖啡或浓茶这类含咖啡因的东西,也会诱发。
- 基础病:比如甲状腺功能有问题、糖尿病这类代谢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心律失常。
出现心律失常怎么办?
急性发作时,先试试这些办法
突然心慌的时候,可以先试试这些办法:
- 立刻改成半坐半躺的姿势休息,减轻心脏的负担。
- 可以试试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比如用手指轻轻压眼球上方,但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做,别自己乱试。
- 不要突然换姿势,比如猛地站起来;如果已经晕倒了,要让患者平躺着,把腿稍微抬高一点。 如果这些症状一直没缓解,得赶紧去医院。
药物治疗要听医生的
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一定要严格听医生的。比如β受体阻滞剂,能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胺碘酮可以用来调整房颤,让心跳回到正常节奏并保持;还有其他抗心律失常药,要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来选。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用药方案也得量身定制,千万不能自己加药、减药。
手术治疗的新进展
现在介入治疗的技术发展得很快:
- 三维标测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已经能达到85%左右。
- 还有新型的无导线起搏器,体积只有传统起搏器的胶囊大小,更小巧。
- 植入式心脏监测仪能长时间监测心电情况。 要不要做手术,得让专业医生评估后再决定。
平时怎么预防和管理?
可以从这5个方面入手,建立日常防护习惯:
- 睡好觉:尽量在22点到凌晨2点之间进入深度睡眠,这段时间能帮心肌修复。
- 补对营养:每天吃点含钾的食物,比如香蕉、菠菜,帮着维持电解质平衡。
- 合理运动: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强度控制在“能正常说话,但没法唱歌”的程度就行。
- 调节压力:每天花15分钟做正念冥想,有临床研究说这样能降低28%的房颤复发率。
- 日常监测:可以用智能穿戴设备(比如运动手表)每天测测心电,如果发现异常赶紧去医院。
这些情况要赶紧找医生
如果出现眼前发黑、突然失去意识这些严重症状,得立刻去医院。按照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的指南,第一次发作心律失常的时候,就得做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这些检查,找出原因后再制定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一定要去正规医院,别相信偏方或者乱找地方治,不然容易耽误最佳治疗时间。
总的来说,心律失常是很常见的心脏问题,但只要早发现、早检查,按照医生的方案好好管理——比如调整睡眠、吃对食物、适量运动、学会减压,再加上定期监测——就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不舒服的症状。平时多留意自己的心跳变化,有问题及时找医生,才能好好保护心脏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