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心脏出问题可能会“伪装”成牙痛——当心肌缺血时,疼痛信号会通过交感神经和三叉神经在脊髓的“交汇点”“串线”,导致大脑误判疼痛来自牙齿,这和阑尾炎一开始肚子痛却找不到具体位置的原理差不多。临床统计显示,约3%-5%的心绞痛患者,最先出现的不是胸痛,而是口腔症状。
为什么心脏问题会引发牙痛?
我们的神经就像“电线”,交感神经负责传递心脏的疼痛信号,三叉神经负责传递牙齿的感觉,而这两条“电线”会在脊髓的某个位置“搭在一起”。当心肌缺血(比如心绞痛发作)时,疼痛信号顺着交感神经传到脊髓,却“跑错了线”,通过三叉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就会误以为是牙齿在痛——这就是“心脏源性牙痛”的由来。
怎样区分“心脏源性牙痛”和普通牙痛?
要分清真假牙痛,看这3点:第一,疼痛性质——不是尖锐的刺痛,而是像被石头压着、胸口发紧的闷痛;第二,缓解方式——普通牙痛吃止痛药可能有用,但“心脏源性牙痛”得含服硝酸甘油才会缓解(一定要遵医嘱);第三,伴随症状——同时有胸闷、气短、左肩膀或左胳膊痛,甚至出汗、头晕。
特别提醒:40岁以上的人,如果突然牙痛,但口腔科检查没发现蛀牙、牙周炎、牙髓炎等问题,先别只治牙,一定要先查心血管!第一次出现不明原因牙痛的话,先做个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再查心肌酶谱、心脏超声。
冠心病患者看牙要注意什么?
已经确诊冠心病的人,看牙得按“分级管理”来:
- 基础治疗(比如补牙、洗牙)前,一定要先测血压、心率,确保稳定再做;
- 复杂手术(比如拔牙、种植牙)得在心电监护下进行,避免刺激心脏;
另外要记住,牙周病和心脏病是“双向伤害”——有牙周炎的人,发生心梗、脑梗的风险比普通人高1.5倍;而冠心病患者如果有牙周炎,病情也更容易加重,所以千万要定期查牙周!
急性发作时,记住“静、含、call”
如果突然又胸痛又牙痛,别慌,立刻做3件事:
- 静:马上停下所有活动,坐下或躺下,别走动,减少心脏负担;
- 含:按医嘱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要自己加量);
- call:立刻打120!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120分钟内(也就是“黄金2小时”)接受专业治疗,30天死亡率能降低30%-40%,早一分钟就医,就多一分希望。
检查要“阶梯式”,别漏掉关键项
怀疑心脏有问题时,检查要一步步来:
- 先做常规心电图:快速初筛,看有没有心肌缺血的信号;
- 再做心脏彩超:评估心脏肌肉的运动情况,有没有心室扩大、瓣膜问题;
- 想精确看血管堵没堵,做冠脉CTA:能清楚显示冠脉狭窄的位置和程度;
如果口腔科检查发现牙槽骨吸收的程度和牙痛症状“对不上”(比如牙槽骨没怎么吸收,却痛得厉害),建议查同型半胱氨酸——这个指标每升高5μmol/L,心血管事件风险就增加1.3倍,是隐藏的“心脏杀手”。
日常预防:护心+护牙,一个都不能少
要避免“心脏源性牙痛”,得同时管好心脏和牙齿:
- 控指标:把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这是护心的基础;
- 护口腔:用巴氏刷牙法(刷毛45度斜贴牙龈,小幅度震颤)认真刷牙,每天至少2次,每次3分钟;每6-12个月去洗次牙,查牙周;
- 调饮食:每天吃够25g以上的膳食纤维(比如燕麦、红薯、西兰花),精制糖(奶茶、蛋糕、可乐里的添加糖)别超过总热量的10%(比如每天喝一杯奶茶,糖可能就超标了);
- 动起来:每周做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羽毛球),既能改善心肺功能,还能促进牙周血液循环,保护牙龈和牙槽骨。
特殊人群:更年期女性、吃药的人要留意
- 更年期女性:因为雌激素下降,交感神经更敏感,心绞痛可能不典型,比如只表现为夜间牙痛、睡不好觉。如果有这种情况,建议做48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白天没查到的心肌缺血信号;
- 吃钙通道阻滞剂的人:有些降压药可能会引起牙龈增生,吃药期间要定期去口腔科检查,发现牙龈肿、出血要及时调整用药或处理。
心脏和牙齿,一个在胸腔,一个在口腔,看似“远隔千里”,实则通过神经“紧密相连”。不管是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牙痛,还是冠心病患者看牙,都要记住“先查心脏再治牙”——毕竟,比起牙痛,心脏的安全更重要。日常既要护好心脏的“发动机”,也要守好牙齿的“门户”,双管齐下,才能远离这种“伪装”的病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