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牙齿因为龋坏、外伤等出现结构损伤时,现代牙科有不同的修复方法可选。选对方案能让咀嚼效率恢复60%-90%,但选得不对可能反而导致新的问题。具体选哪种,要结合牙齿缺损的程度、牙齿受力的需求,还有长期维护的方便性来综合考虑。
嵌体:微创修复的典范
嵌体是微创修复的代表,用陶瓷或复合树脂通过数字化技术做出来,边缘和牙齿贴合得很紧密,缝隙只有25微米(差不多头发丝的1/3细)。它适合后牙相邻面有缺损,或者牙尖被磨坏的情况,能保留70%以上的健康牙体。有临床数据显示,二氧化锆材质的嵌体用五年还在的概率有96.3%,比传统材料好很多。而且它能精准恢复牙齿原来的形状,减少再长蛀牙的风险。
部分冠:组织保留与功能重建的平衡
如果牙齿缺损超过1/3,但还没伤到咬合面,部分冠是个折中的选择。这种修复体只覆盖部分牙面,能保留40%-60%的健康牙体,特别适合前牙美观区的修复。有研究发现,锂离子陶瓷做的部分冠,三年内得牙髓炎的概率只有4.7%,颜色和天然牙的匹配度能到90%以上。它的半包设计既能固定得牢,又能保留牙髓的活力,是中度缺损的理想方案。
全冠:重度缺损的终极保护
如果牙齿已经折裂,或者做过根管治疗(杀神经),全冠能给牙齿全方位的保护。氧化锆材质的全冠强度很高,有1200MPa,比天然牙的釉质还结实。不过要注意,做全冠需要磨掉剩下牙体的62%-75%,所以如果牙髓还健康,尽量先选更保守的方案。根据临床指南,全冠的边缘要延伸到牙龈下0.5-1毫米,这样能减少再长蛀牙的可能。它把牙齿整个包起来的设计,能大大提高牙齿抗折裂的能力。
种植义齿:缺失牙的系统性重建
如果牙齿完全掉了,种植义齿是首选。现在的锥形螺纹种植体一开始的稳定性比以前高40%,加上即刻负重技术,80%的患者当天就能装临时的假牙。在上颌窦内提升同时种牙的成功率能到92.4%,但要注意,种植体周围发炎的概率五年下来约有28.6%。种牙前得仔细检查骨头量够不够、咬合对不对,还要用三维影像技术制定准确的植入计划。
临床决策的三大核心原则
- 微创优先:尽量选创伤小的,比如能做嵌体就不做全冠,尽量多留健康的牙体;
- 材质要匹配受力:前牙用抗折的陶瓷材料,后牙因为咬合力大,优先选高强度的氧化锆;
- 方便长期维护:全冠的边缘要设计得好清洁,种植体周围要留2毫米的黏膜密封带,防止发炎。
国际口腔种植学会也提醒,选修复方案前得做三维检查。建议大家做CBCT看看骨头量、牙周情况和咬合关系,然后在医生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口腔条件、经济能力和对美观的需求,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选修复方法不是只看材料好不好或者贵不贵,关键是要精准匹配自己的情况。

